搜索

六事兴革耿随龙

[复制链接]
32628 0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一场旨在“汰冗员,减民负”的兴利革弊浪潮,在扬州府辖区内全面推开。而它的源头在宝应,在县衙仪门东侧那座刚刚建成的“六事兴革”碑亭前。亭中的碑碣,是扬州督府为表彰知县耿随龙的德政,要日后继任者“永为遵守”,而下令勒石的。碑文中六项在宝应县实行的兴革措施,便是督府大人谕令所属各项必须效法的条文。
  耿随龙,河南滑县人,明万历十四年进士,同年被授予宝应知县。当时的宝应“岁多水患,饥馑频仍……争讼者盈庭,饥寒者半填沟壑。里递疲敝,城野萧条……全县城乡,阅实丁口不盈三万,减昔之半”。受命于危难的耿公,下车伊始便察勘民情。他看到“里长以包赔复家,百姓以徭役废业。差日繁重而民愈不支”。面对“民垂垂殆尽,县岌岌欲废”的局面,他日思夜想殚精竭虑,寻求“去害马,活涸鳞,解疏属之拘,释三州之负”的良策,经过一番周密筹划,制定了六条兴利革弊的举措。
  一革坊长里长。全县四坊三十里,将四坊改为四里,里长全都革去归农,止存空名,不令实役。各里所雇灯夫一并革去;二革廒头廒皂。钱粮令花户自行赴仓封纳,实行官征官兑;三革里夫。凡遇修浚河工俱申请官银募夫应用;四革耆民。河湖修砌堤岸和岁修各工买柴买石等,俱令管河官自行买办;五革官农。召募愿充前役之人,接送往来官吏,不让市民受累;六兴开垦荒田。凡愿承佃垦荒者,只纳本田钱粮。发给印信帖文,即永远为业。
  耿随龙的六事兴革,几乎革除所有的冗员,削减法定以外所有的徭役和赋税。此举涉及城乡上下方方面面权力和利益结构的调整,来自传统势力的反对和阻挠是可想而知。然而,心底无私的人,就会鼓满勇气而生出智慧。耿公的态度是:“弊有当革,虽百年因袭之法,不惮扫而更之;利有当兴,虽千百年未有之事,不惮举而行之”。他也十分讲究策略,首先抓住朝廷推行“一条鞭法”的契机,求得扬州督府和抚按两院的批准,请到了“尚方宝剑”。接着采取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层层推进的方法,“今日罢一事,所省金数千两,明日罢一事,所省金数百两;今日下一令,令民尽归于农,明日下一令,令民无失其业”。凭着一代清官所特有的胆识、才华和卓越的人格力量,充分运用手中的权力解民倒悬,拯民水火。经过二年多的努力,“于是劳者息肩,饥者鼓腹,愁者开颜,郁者吐气。酾酒而庆,安枕而卧。无惊心,无忧色。累年鱼鳖之区皆为良田,曩时罗雀之地皆列之大市。鞭箠不用,赋税争输。”以往逃奔它乡的贫民纷纷返回故里。全县丁口增至五万五千。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欢声笑语,把“六事兴革”的辉煌业绩传遍维扬。
  立志兴利革弊的清官,为民造福是没有止境的。耿随龙没有在上司嘉许和黎民赞颂声中陶醉,“魂梦犹依依在三十四里中”。他拿出俸金和公用之余银近三百两,在运西开挖阴骘河,引湖水灌溉旱田。像这样的水利工程,每年都有几项。万历十六年瘟疫流行,他在县城四门施药救助贫民。他为陆利、葛仙银等流浪汉赎回妻子,还资助王敬、曹整、陈和等四十多名年满三十的光棍成家。每年寒冬都亲携柴米,访问二百多位贫苦老人。耿公“日以除民不便为事”,治宝应六年政绩卓著,升户部给事中奉调进京。某日朝议开周桥数十丈泄淮水,以保皇祖陵寝。为使高宝一带不致沉入水中,他冒险上疏陈不便状,离任几年后还尽力护卫故地苍生的安宁。耿随龙就是这样,凭着一片爱心,写出古代宝应政坛最精彩篇章。
  人民是最讲情义的。耿随龙去后,即将他的大名和政绩写入儒学内的名宦祠,春秋二仲,有司致祭。不久又在宏济河北闸上建了一座耿公祠。当时宝应县书法家兼诗人郑化中喜赋七绝一首。诗云:
  湖上新祠绕碧霞,东归仙尹若乘槎。
  只今六事行春令,散作河阳满县花。
  赞诗犹在,惜乎碑亭不存。但无妨,改革是人类进步的动力,耿随龙为百姓兴利除弊之展示后人者,经历史的打磨,至今愈益光亮。这不,六事兴革碑便竖立在人民的心中。 □ 梁鼎成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