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名人 查看内容

宝应乔氏家学考略

2013-7-23 17:25| 热度:22079 ℃ |作者:林漠|来源:新浪博客|我要投稿

摘 要:宝应家学是清代扬州学术重要内涵,乔氏家学作为宝应家学组成部分,却未引起学界重视。从乔可聘开始,乔家学人代出,著述达一百余种,不仅在文学艺术、地方文史和教育事业上做出了贡献,也影响了宝应家学的学风 ...
乔氏家学述略
      摘  要:宝应家学是清代扬州学术重要内涵,乔氏家学作为宝应家学组成部分,却未引起学界重视。从乔可聘开始,乔家学人代出,著述达一百余种,不仅在文学艺术、地方文史和教育事业上做出了贡献,也影响了宝应家学的学风和学术趋向。
      关键词:宝应乔氏;家学;著述
       宝应家学是清代扬州学术的重要内涵,宝应朱氏、刘氏、王氏等家学,现已逐渐引起学者关注。然而,作为宝应家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乔氏家学,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本文拟就此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乔氏家学述略
      与朱氏、刘氏、王氏等学术家族一样,宝应乔氏也是迟至明初才从苏州徙居宝应。乔氏第十六世孙乔守敬在道光八年(1828)贡试硃卷中就说:“始祖赫,原山西襄陵籍,明初自苏州迁居宝应。”[㈠] 乔赫之后见于记载的为乔廷显和乔廷远,依后代世系推算已经是迁宝后的第六代[①],“自始祖至廷显公,世系俟考”[㈡],也就是说二至五世失传,且“世为邑之柘沟人(今宝应氾水镇境内)”,“袯襫南畆,寒耕暑耘”[㈢] 可见宝应乔氏原非显赫之家。乔氏家族史上第一个重要人物为乔份(1540~1614)。乔份号古村,为八世乔邦从的第四子,“孝友温恭”、“俭约淳朴”,居乡“退让”,“喜赒人之急”,时人         誉为“宽仁长者”,晚年“以耕凿课长公(长子乔可仕),以诗书课中翰(少子乔可聘)”。[㈣] 宝应乔氏家族走上仕宦之途正是肇端于乔可聘。
      乔可聘(1589~1675),字君征,号圣任,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明朝掌河南道监察御史,南明弘光朝灭亡后弃官归,以老寿终于家。与刘氏家学最著者刘永澄一样,乔可聘为明末东林党人,曾名列《东林党人榜》(《东林列传》有《乔可聘传》)[㈤]。乔可聘不仅是宝应乔氏家族的第一位进士,第一位名宦,也是乔氏家学的开拓者和宝应家学的核心人物。清代著名学者刘宝楠就认为,正是乔可聘和刘永澄,共同转变了宝应家学的学术趋向。他说:“明自姚江之学(阳明心学)兴而紫阳之学(朱子理学)晦,邑人刘永澄父子兄弟崛起于曲学波靡之日,力宗朱子而参酌于泾阳(顾宪成)、蕺山(刘宗周)之间,可聘继之,于是朱子之学复兴。”他又说:“国朝康熙、雍正间,增广生朱泽澐、编修王懋竑力守刘氏、乔氏之绪以上溯紫阳,于是朱子之学发明表著,盖江淮之间自汉唐以来得圣学真传者,宋胡瑗外惟此四贤。”也就是说,清代扬州学派的先驱人物朱泽澐、王懋竑,在学术上与刘永澄、乔可聘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四人代表着江淮地区自宋初以来的学术最高水平。他还说:“可聘之曾孙漌、泽澐之子光进、懋竑之孙希伊、永澄之五世孙世暮、世暮子台拱,各守其家学,躬行实践,余韵流风至乾嘉之间不绝。”阐明了宝应家学从刘永澄、乔可聘到清代乾嘉学派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对乾嘉之间扬州学派的学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㈥] 刘宝楠是宝应刘氏家学传人,又是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他的观点无疑是敏锐深刻的,也应当说是贴切的。
      从乔可聘开始,宝应乔氏家族逐渐进入鼎盛时期,但却几乎是乔可聘一系一枝独秀。宝应乔氏家族出了四位进士,除乔可聘外,康熙六年(1667)进士乔莱为可聘子,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乔崇烈又为乔莱子,仅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乔兆栋出自西决溪(今宝应广洋湖镇境内)乔可大一族。乔氏学人见于文献的,除乔可仕孙乔出尘及出尘子乔演(疑即乔寅,俟考)外,几乎全部出自乔可聘一系。乔可聘传五支:乔迈、乔英、乔莱、乔薇、乔荩,乔迈后分为五房:乔崇礼、乔崇祖、乔崇仁、乔崇道、乔崇醇,乔莱之后分为四房:乔崇烈、乔崇让、乔崇修、乔崇禧,乔英之后为乔崇哲,乔崇本、乔崇观、乔崇政、乔茂才、乔崇简、乔国才,为乔薇、乔荩之后。[㈦] 其中以学术知名者为乔莱(1642~1694,字子静、号石林)。乔莱中进士后,又于康熙十七年(1678)诏举博学鸿儒被荐试,列一等,官至翰林院侍读。乔莱深于《易》学,文学艺术造诣也极高,有“学问优长,文章古雅”之誉。他“参取于《伊川易传》、《诚斋易传》之间”,撰成《易俟》一书,以人事说《易》,“不为杳冥之谈”,被赞为“胜于空言天道心体、遁入老庄者多矣”。[㈧] 乔迈之孙乔漌(1679~1743,字星渚、号省斋),“年近五十,始折节向学,受业于(朱)泽澐”[㈨],“泽澐亟称之,曰:从吾游者众,异日仔肩斯道者漌也”[㈩]。乔崇修子乔亿(1702~1788,字慕韩、号剑溪),专肆力于诗,著述极富,“时沈归愚宗伯(沈德潜)主东南坛坫,海宁查氏群从,以诗鸣浙西,亿与之游,颇能自树一帜”[11]。乔英的后代乔载繇(1776~1845,字孚先、号止巢),致力于地方文化事业,搜采明代邑人遗诗为《白田风雅前编》,并编纂了道光《重修宝应县志》,载繇子守敬授徒乡里二十余载,“邑之高才雄俊,半出其门”[12]。其他的乔氏后人,以文学、艺术擅一时之盛者,也是指不胜屈。
      学术传承的开放性是宝应家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其主要表现为“易子教”与“磨盘亲”,我们称之为“学术联姻”。在这一点上,乔家显得尤为突出,不仅在县内几大学术家族之间易子而教和世代联姻,更将其扩大到了县域之外。 乔可聘夫人王氏为王有容(王懋竑曾祖父)胞姊,继配潘氏为山阳(今淮安市楚州区)潘叔旸之女。山阳潘氏亦是望族,潘氏母云鸾则出自宝应世家大族仲氏。乔可聘之女嫁兴化吴甡(明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子吴元莱,而吴元莱之女又嫁乔英之子乔崇哲,乔英女则嫁给兴化李清(明朝嘉靖状元、隆庆初年内阁首辅李春芳嫡玄孙,以撰著《三垣笔记》和《南渡录》蜚声海内、载誉史坛)之孙李炳竹。乔莱和乔荩皆娶山阳邱俊孙之女,邱俊孙为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其长子邱象升为清顺治十二年(1665)进士,三子邱象随为康熙十八年博学鸿儒科进士,兄弟以诗文名,时号“二邱”。乔莱之女嫁朱经,为朱彬曾祖母,乔莱子乔崇让与梁溪(今无锡市)胡期恒均娶江都汪懋麟之女,胡期恒之女则又嫁乔崇修长子乔汲。胡期恒官至甘肃巡抚,其祖父胡统虞为崇祯年间进士,父胡献徵官至湖北布政使,胡家与雍正初年的权臣年羹尧家为世交。汪懋麟曾与修明史,撰述最富,与同里汪楫同有诗名,时称“二汪”。乔崇修次子乔肃妻方氏为方式济女,出自海内著名世家桐城方氏,方氏之弟方观承官至直隶总督,为著名的乾隆“五督臣”之一。乔崇修少子乔亿是朱彬伯父朱宗光的岳父,乔亿孙女又为刘宝楠生母。此外,清代名臣汤右曾、方苞年轻时都曾馆于乔家,王懋竑更是馆于乔家十余年,而乔家亦多有从事教职者,如乔崇修曾为铜陵县教谕,乔汲曾为吴县教谕。乔汲之孙乔德谦则被刘台拱延为塾师,“自是邑中人士多出其门”[13],其中的佼佼者刘宝楠更是成为一代学术大家。这样的一种“学术联姻”,不仅使乔氏学人开阔了眼界,更使乔氏家学有了一种兼容并包的恢宏气度。这也是宝应家学的学术特色之一。
      乔氏的文化贡献主要集中在文学艺术和地方文史、教育事业上。在学术研究上,用力者相对较少,然而起点却很高。乔莱的《易俟》,是宝应仅有的三部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之一(另二部为王懋竑《白田杂著》和《朱子年谱》)。乔莱的父亲乔可聘,“始读《王文成(王守仁)全书》,知有‘知行合一’之学,又与润山叶子(叶廷秀)、几亭陈子(陈龙正)互相切劘,知有‘居敬穷理’之学,晚年读《性理大全》、《近思录》、诸儒语录,知有‘理一分殊’之学”[14],是宝应学人中全面研究宋明学术的第一人,所著《读书札记》就是其研究所作的笔记。从《读书札记》条文的顺序看,显然不是读书所作笔记的简单汇辑,而应当是晚年按照自己学术思想系统整理的结果。因此,虽然没有形成学术专著传世,却为后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著名的学术大家王懋竑就从此书得益良多。康熙三十四年(1695),时年28岁的王懋竑读此书,发出了“高元未比陈公甫(陈献章),笃实应同薛敬轩(薛瑄)”,“此学而今真断绝,不能容易属他人”的感慨[15],而36年后,晚年的王懋竑则在书后写下“一实真能碎百虚,高明要复此心初”,“若教濂洛传心印,邃密还应逊此翁”的感悟[16]。这一个“实”字,正是乔可聘学术思想的核心。乔可聘的学友叶廷秀受业于刘宗周,陈龙正则师事与顾宪成同为东林学派巨擘的高攀龙,所以,乔可聘的学术思想才真正是“参酌于泾阳、蕺山之间”,而刘永澄则“力宗朱子”,“节义彪炳、学术醇正,与顾、高友善而学术不同”[17]。因此,如果说刘永澄为宝应家学赋予了浓厚的理学色彩,那么乔可聘则奠定了宝应家学其后的实学性质。
      与宝应的其他学术家族相比,宝应乔家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家族命运比较坎坷。如果说宝应朱氏家族似一束兰花,风姿绰约且香远韵长,刘氏家族犹一株梅花,凌雪绽放又岁寒不凋,王氏家族如一篱菊花,抱香傲霜而犹得晚晴,乔氏家族则像一池荷花,清风绝世却娇娆易折。早在乔家兴起之初,乔可聘就因“是非可否率皆直道而行,不肯雷同附丽”[18] 而仕途多舛,入清后更是因为怀念故国,拒不出仕而终老于田园。乔可聘长子乔迈因参与反清活动,身后“诗集为怨家所发,子孙几至获罪”[19],乔莱则因为父“可聘明季官河南道御史,有直声,入清高蹈不仕,年过八十,系东南人望,筑柘溪草堂及陶园以聚宾客,莱复得白田隙地修纵棹园,父子继盛,文采又足以彰之,为时所忌”[20],最终羁旅京华,客死异乡。乔崇让子乔铎更因姨父胡期恒卷入“年羹尧案”受牵连,“先业被籍没,后世遂微”[21]。然而也正因为有太多的磨难,才塑造了宝应乔家坚忍不拔、愈挫愈奋的经世进取精神,也成就了宝应家学的学术个性。

12下一页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