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追寻古射阳的汉文化

2016-1-13 14:07| 热度:8868 ℃ |作者:房立龙|来源:射阳湖侠客|我要投稿

古射阳的汉文化,其价值早已得到世人的公认,它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宝应汉文化的灵魂,更是今天射阳湖“五大”文化的精髓。对此,我们要十分珍惜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发展中 ...
  余秋雨先生在《中国文脉》中写道,世上所有的追问,归根到底是文化的追问。文化,是一个看似处于高阁其实近在身边的课题。就古射阳而论,它是一个典型的汉代故城,东侧泽卤之国,西岸冈阜之陆,还有一条穿越南北的邗沟要道。从地理位置看,故城偏踞一隅,不足为道。但对于楚汉战争的动乱时代而言,它却俯瞰广远、气势不凡。这里的先民积淀了地方与区域的人格,积累了文明与文化的成果。其汉文化集中表征于政治、军事、墓葬、人物、文学等方面,所有这些奠定了古射阳汉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条件。
  侯国郡县政治之所。射阳湖镇原是汉代射阳县治所,据史料记载,自西汉始,射阳故城之地得到封建王朝统治者的重视和利用。春秋末期,邗沟东道及邗沟码头的启用,为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由此促进了射阳湖西岸打造邗沟线上射阳故城,并为射阳故城置县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宝应县志类编》述,东境时为射阳县,射阳城在今宝应东七十里,箕山在县治东六十里,延袤至七十里,环绕射阳故城,故又名射阳阜。《射阳湖镇志》载:射阳故城置县于西汉,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西汉: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元年)设置射阳县,同时楚汉战争开始。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正月,因项伯鸿门宴翼护有功,封项伯为射阳侯,置射阳侯国。东汉: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时未即时恢复射阳县名。公元200年广陵郡太守陈登移治射阳,下设射阳县。对此,射阳故城这个地方无论侯国,还是置县一度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时间上跨越了600年,估算要有了几十代人的勤劳和付出,这不能不说射阳湖两汉历史有着光辉卓著的一页。
  军事战略要地之域。从故城射阳地域看,射阳湖处江淮之间,镇邗沟之中,当水陆要冲,北可入淮泗掩袭下邳,南可下大江图谋江东,尽得形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春秋时,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北上伐齐,开凿邗沟,进入古射阳湖,便于军力和粮草的运输。从此,射阳墩成为屯兵驻马的好地方,故城射阳成为邗沟故道上的军事重镇。汉代臧洪、陈容为抵御敌寇侵袭,操练兵马,修筑土墩,便有了前走马墩、后走马墩和饮马池、马槽等墩名和地名。广陵太守陈登移治射阳,不负曹操希望,赴广陵有所抱负,犄角吕布,遂于古射阳匡琦城建立郡治。因此,故城射阳区域是以南北水运便捷,沿岸战船集结,陆路兵马运动,战略地位优势明显,为推动历史向前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皇室贵族归葬之地。射阳湖“九里一千墩”汉墓群,被世人称为“史籍的记载,文明的象征”。从地形看,“九里一千墩”东侧射阳湖,西岸惟一绿洲。因此,射阳湖西岸绿洲自从楚汉战争开始一度成为汉朝皇室贵族首选的归葬地。自春秋到汉代,人口密集,人有生有死,而古时最早的安葬形式就是土葬,西岸绿洲----箕山之墩一时被意化神化,在积土为陵的基础上,大多数都是依墩设陵。因而,坟场越积越多,墩阜越覆越高。直至形成了后来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出土文物精美丰富之现象。史书载,项伯和建安七子陈琳墓于此。清代发现孔子见老子石门画像石。近代曾出土过“汉铜虎”、“千斤镫”、“双鱼铜洗”以及不计其数的铜器、陶器、玉器、铁器等珍贵文物。这些汉墓中的随葬品可见墓主人的身份和等级之高。这是一块令人瞩目的胜地,土墩子里面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汉文化。由此可见,这片充满神奇色彩的原野,它创造了故城射阳灿烂的汉文化。
  叱咤风云人物之多。三国交替执政时代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其实并不多见,唯一古射阳这块弹丸之地产生了诸多的风云人物。胸怀大志,有干事才,远戍边陲,深谙风情,才华不啻班固臧旻。东汉初年,臧旻跋山涉水,历尽辛苦,出使西域36国,为恢复和沟通了东汉王朝与匈奴以及西域的通路,促进了东汉王朝与匈奴及西域各兄弟民族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子臧洪,汉末群雄之一,东郡太守,侠肝义胆,壮怀节烈,和郡丞陈容在东城慷慨殉国,被世人称为情义兄弟臧陈二烈。二人殉难后,射阳父老景仰他们的高风亮节,建造了“臧陈烈士祠”。清代宝应探花冯煦亲书“臧陈旧址”,其石额至今依然竖立在古镇射阳的城门上。“建安七子”之一的汉末文学家陈琳,具有卓越的情怀与经世济民的政治抱负。诗《饮马长城窟行》、文《为袁绍檄豫州文》皆为中国汉代文学史名篇。陈琳生逢汉末动乱时代,一生三易其主,始终不改初衷,渴望建功立业。所有这些人物及诗文恰恰成就了古射阳汉文化的辉煌。
  综上所述,古射阳的汉文化,其价值早已得到世人的公认,它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宝应汉文化的灵魂,更是今天射阳湖“五大”文化的精髓。对此,我们要十分珍惜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发展中正确地理解它、释读它、保护它、利用它。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