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梅友宽是一次在《宝应日报》社编辑部的办公室里, 经作协主席何洪同志介绍:“ 这位是我们《宝应日报》社的梅友宽记者。”何洪主席边说边招呼我落座, 梅友宽就沏了一杯茶端到我面前,我认识了梅友宽, 可算是蔴布揩脸—— 初( 粗) 见面。在感谢声中, 我仔细地端详了梅友宽, 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位热情、善良、忠厚、诚实的年青人, 脸上充满稚气,显得文质彬彬的。
又识梅友宽是在读了“八宝亭”丛书《大漠青春纪》后, 改变了我印象中的梅友宽,没料到这个一脸充满稚气, 显得文质彬彬的梅友宽竟是行武出身,而且是一位有八年军龄的“ 老兵” 。《大漠青春纪》全书1 0多万字, 用他自己的话说, 凭着燕子衔泥的功夫, 筑起了一个“ 心血之巢” 。用新闻报道、人物通讯、纪实文学等体裁,写出的文章都相当老到。每篇文章都出彩,见人见事, 既有时代感、新鲜感,又有真情实感。不读则已, 读了让我眼前一亮, 使我重新全方位地认识了梅友宽。
《大漠青春纪》是梅友宽从军生涯中用心血写成的军旅华章。作品抓住了写作灵魂和技巧, 朴实无华的文字生动传神, 书中精彩之笔比比皆是, 简洁明了的叙事方法, 寥寥数语便把一个个人物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一般的读者欣赏其精彩的情节、细节和优美的文学语言; 较高文化层次的读者从中品味出某些本质的东西;更高层次的读者则从中发现作者的思想、意图、观点乃至潜意识, 感受到简洁语言背后所掩藏着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可为雅俗共赏。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梅友宽的睿智的思想、崇高的品德、高尚的情操、卓远的见识, 有一双捕捉新闻的慧眼,有一种革命军人的情怀, 更有深厚的驾驭文字的功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这些看似轻松的文字都是梅友宽在漫漫沙漠的戈壁滩上一个个阵地哨所、连队班排的采访所得,把新闻的镜头聚焦基层, 把采访的文笔触摸生活, 坐在办公室里“ 一张报纸一杯茶” 无论如何是写不出来的。正如他的战友在序中所说: “脚板底下出新闻” , 作者脚上没有沾满泥土, 没有“ 接地气” 是不可能写出有生活气息的带有露珠的好文章的。梅友宽在新闻采写实践中坚持做到“腿勤、手勤、眼勤、脑勤” , 养成了“ 多听、多看、多问、多想、多记”的好习惯。这“ 四勤”、“ 五多” 对于每一位喜欢爬格子的文学爱好者来说,都是终身受益, 更是经验之谈。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一真理,在梅友宽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诠释。
梅友宽八年间先后在《解放军报》、《火箭兵报》、《科技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军内外新闻媒体发表上千余篇稿件,在军事新闻宣传的前沿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用心写下的文字是他从军生涯的宝贵财富!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梅友宽恰风华正茂, 才华橫溢,在部队是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 而他选择了激流勇退。退出现役,重新寻找了一份新的舞台—— 《宝应日报》社, 继续从事新闻报道工作。
“脱下的是军装,收获的是成熟,开始的是梦想!”退役后,梅友宽用心写下了这句话。
用高尔基的一句名言, 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 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 对社会就越有益; 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