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家所在的住宅楼前面,有一片较大的垂杨和香樟树林,招来了众多的麻雀、云雀、斑鸠、八哥、白鸰子、白头翁、喜鹊(很少来光顾)等飞鸟。或栖息,或跳跃,或鸣叫,或觅食,或喂养小鸟,各得其乐。 林子的早晚,成了鸟的早会和晚会时间。早会时间不长,或唱或叫几阵过后,便成群结对地外出打食去了;傍晚,飞鸟还巢,直到夜幕降临,方才不再饶舌,打盹入梦。 “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南北朝·庾信)我不懂鸟语,但听惯了鸟鸣。我发现在百鸟争鸣中,头顶一簇长长的雪色绒毛的白头翁的叫声,不仅音色浑厚,婉转流畅,而且会叫出多种声音。基伊尔——娇、格格、句句、依依、吆吆、唧唧唧、比咯比咯、咯咯咯……听其音,我曾趣译成:基伊尔——娇、哥哥、弟弟、姨姨、娇娇、聚聚聚、吃谷吃谷、谷谷谷……如果说鸟的叫声是鸟的歌声和语言,那么白头翁的歌喉和嘴巴是最甜美动听的。白头翁应当无愧于鸟中的著名歌手和演说家。 我们家乡究竟有多少种鸟雀?2014年5月23日《扬州日报》有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宝应湖湿地共有留鸟26种(占37.14%)、冬候鸟18种(占25.71%)、夏候鸟19种(占27.14%)、旅鸟6种(占8.6%)、迷鸟1种(占1.4%)。那里的工作人员说,有时鸟雀飞起来遮天蔽日,多得不得了。我虽没有验证过,但我们地区有很多鸟雀,这是肯定的。 数量最多的当数麻雀。屋脊上,树林中,庄稼地里,稻草堆上,乃至电话线上,无处不见到麻雀的身影,不听到麻雀的叫声。麻雀,别看它身材瘦小,有时成阵地飞起来,也能掀起一阵风。翻看生态史,发现麻雀在漫长的生存历史上,曾经过自然界的优胜劣汰和人为的挫折,但时至今日,也未必减少或增加。麻雀还是麻雀。 喜鹊和乌鸦也不少。数十年前,在我农村老家的西南隅,有座土地祠,祠前河边上有几株高大的桑树,树上有两只喜鹊窝,窝里有老喜鹊和小喜鹊。有时喜鹊在这里聚会,树枝上几乎被落满了,喳喳喳喳,聒噪不休。人说“喜鹊叫,喜事到”(一说“客人到”)。喜鹊是报喜鸟,会给人们带来喜讯。 而乌鸦在人们的心目中就不是这样。乌鸦嘴大,羽毛玄色如炭,两翼泛绿,其叫声“哑——”又很难听。于是有比方说,某人是属乌鸦的,直嗓子,没有弯环;某人是乌鸦嘴,呱啦呱啦的,开口没好言。 鲁迅先生在小说《药》中,也曾写到乌鸦的叫声,“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悚然地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双翅,一挫身,直向远处的天空,箭也似地飞去了。”使人感到凄凉和阴冷。 乌鸦成群地飞起来,地上会掠过一片黑影。晾晒在门前柴簾上的糕饼之类的食物,稍不留神,就会被乌鸦叼走几块。乌鸦,贼。 “鹊巢鸠占”这一成语出自《诗经·召南》。本来比喻女子出嫁,以夫为家的意思。后来用来比喻占据他人的居处。估算起来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不为不古。然而我未曾见过鸠占鹊巢,倒是有一次见到了鸦占鹊巢的事实。 那是在一个寒冬腊月,朔风怒号,大地覆盖了厚厚的积雪。那天我走在上学的路上,抬头望见了几只乌鸦,正在往土地祠前的喜鹊窝里钻去。而被从窝里挤出的喜鹊“喳喳喳”惊叫几声过后,便蜷缩到窝边的树枝上挨冻。 听人说,乌鸦是喜鹊的舅舅,喜鹊是乌鸦的外甥。喜鹊见到“舅舅”乌鸦当然就会礼让三分的。当年,我们做伢子的,是很相信乌鸦和喜鹊是舅甥关系的说法的。 数十年过后,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参与县界勘定工作中,曾多次行走在边界的旷野里,密林间,偶尔会见到一两对喜鹊从头顶上空掠过,但就是没有见到过一只乌鸦。乌鸦是“绝迹”了?还是迁徙到了其他地方?还是我没有机会见到?想象那种“月落乌啼霜满天”的诗的意境,让人想念乌鸦。 斑鸠,俗称木鸪鸪。羽毛呈灰褐色,喙短腿矮。两脚走动时,脖颈一伸一缩的,憨态可掬。其窝巢是用枯枝搭成的,浅浅的通风透亮。平时会发出咕咕——咕咕——的叫声。但逢久旱无雨的天气,它就会叫:木咕咕——苦、木咕咕——苦……一些乡邻凭经验,便会欣然相告,天要下雨了!果不其然,未过天把,老天就真的下起雨来了;或持续阴雨,人们又往往突然听到斑鸠的另一种爽朗的叫声:木咕咕——木咕咕……人们就又会说,天气要放晴了。果不其然,天气就由雨转阴,由阴转晴。斑鸠成了气象预报员。 最有情趣的还是斑鸠的发情求爱。 今年春三月,有一天,我透过我家的飘窗玻璃,看到前面活动室二楼的瓦楞上有对斑鸠,雌的站着,雄的围着它一边打转转,一边点头,发出咕咕——咕咕——的求爱声。而雌的却矜持地扬着小脑袋似乎不为所动。直到被雄的骚扰得烦了,方才跳出两道瓦楞子。而雄的却紧跟不放,雌的被追急了,则“突突突”地扇动翅膀,一起一落,一起一落,而雄的也随着一起一落,一起一落。如此三番,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一种美妙和玄乎。 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几成绝唱。我们家乡在“沤改旱”以前,水圩田多,白鹭、灰鸥和鹬等在田间悠悠生活。或上下翻飞,或捕捉鱼虾之类的食物。而黄鹂则栖息在绿树丛中,有时仅闻其声,却不见其身影。 翠鸟在“翠”。嘴长尾短,一身绿色靓妆。我曾在家乡参加车水,车头泛起水花,翠鸟有时突然飞来,展开双翅款款戏水;在荷塘深处,我也曾见到过翠鸟不声不响,低头觅食。有人说,雄翠鸟求爱,不送玫瑰,仅送猫鱼一尾,有趣。 猫头鹰,俗称夜猫子。我平生仅见过一次。那只猫头鹰栖息在我们村前的一处小树林里,头生羽角,两只猫眼似睁似闭,凶像。寻常看不见,夜间偶尔会听到它的凄厉的怪叫声。 稻鸡子,词典里找不着它,但在我们家乡确实是有的。红眼,黄嘴,青腿,黑羽毛,飞得不高不远,受惊时会发出“谷谷谷”的叫声。经常出没于稻棵之间。待稻禾收割完毕,就很少见到它了。 布谷鸟,即杜鹃鸟。身体灰黑,尾巴带有白色斑点,嗜食毛虫。本地人称麦黄鸟或侉哥子。其叫声也许与方言有关。本地人译成“侉哥侉哥”或“快割快割”,而在吴中地区则读为“各家插禾”,余杭地区则为“札山看火”,其他地方还有如“淮上为过”、“沙塘卖裹”、“阿公阿婆”等读音。它在麦黄期间,火急火燎地飞着叫着,“快割快割”,叫得人们心里既欢畅,又焦急。但在秧苗返青过后不久,这种“快割快割”的叫声即渐行渐远。直到来年这个时候,才复又听到这种明快的叫声。一些乡亲父老传说,这时的布谷鸟,已变成了“格咚子”,继续生活在稻棵中间,“格咚、格咚”,其叫声浑厚响亮。待到稻禾收割以后,也就听不到这种鸟的叫声了。这里我想,布谷鸟不会变成“格咚子”,而“格咚子”应该是另一种鸟。 每年春天,燕子会如期到来。或在树林里做窝,或在人家厅堂的大梁上筑巢,生蛋,孵雏。待雏燕羽毛丰满,翅膀柺子硬了,秋天也就来了。此时的老燕子就“呢喃呢喃”地率领家小,不远万里,飞往遥远的南方过冬。春去秋来,年复一年,从未间断过,也从未计较过人间的几度沧桑。 深秋,在万里碧空中,大雁成“一”字型或“人”字型、“之”字型的队列,从容不迫地由北往南飞去。夜晚,偶尔有大雁宿食在家乡湖滨的湿地里。“嘎——”凄厉的叫声时断时续,划破了原野的宁静。听说那是孤雁在打更放哨,提醒同伴提高警惕,不要只顾别着头酣睡。次日黎明,头雁即又率领雁队凌空,继续往南飞去。 在家乡,我所见到的鸟雀,还有画眉、鸳鸯、老鹰、啄木鸟、鸽子以及鸜鵒(俗称黑雀子)、灰喜鹊(俗称三蛮子)、野鸡、野鸭、鹌鹑、獐鸡等。 被誉为“鱼米之乡”的家乡宝应,人们爱鸟护鸟,这里简直成了鸟的世界和乐园。 过去,农村茅草房多。麻雀喜欢把窝巢筑在茅檐上。茅檐低小,人们只要搭个高肩,伸手就可掏麻雀蛋,捉麻雀子,但人们不这样做,权当是家雀,恁其自由自在地生活。 暮春三月,秧池育秧;仲秋八月,新谷登场,会有众多的鸟雀前来作践。为了既保护秧苗和谷物,又不伤害鸟类,善良的人们仅在秧池里扎几个稻草人,吓唬吓唬;或在打谷场上挥动竹竿,吆喝吆喝,没有哪一家是用网捕或药灭的。时至今日,也不知过去多少年代了,对这种传统的做法,谁也没有更改过。家乡的鸟啊,人们愿和你们永远地和谐相处。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