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纯洁的性感,杀伤力特别大,它给看的人一种力量。我现在偶尔也路过校园,却找不到这种感觉了。”图为北京总政游泳馆,1985年6月。 “随着时间,人的服装、配饰的风格都在变,而人的动作其实也在变。人的很多动作,是跟心理有关系的。现在的人心里好像装着很多事,但实际上是很单调的,比起来八十年代的人内心反而更丰富一些,甚至可以说是更高级一些。不管是拍学生也好,工人也好,能拍出一个‘人’就是最好的。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因为他们拍的人像个‘人’,动作是自然而然的。”图为北京171中学高一(4)班学生夏令营,北京海坨山区,1984年7月22日-24日。 “摄影就是拍真性情,真性情与真实当然不一样。真实这个东西不好解释。你拍一个电线杆子,也可以叫真实。但这没什么意味,给不了你太多东西,那这种真实就不叫真性情。所以思考摄影的问题就应该是,摄影拍下来什么,能拍下什么,拍下什么最牛逼,人们看摄影是看到了什么。所以你照片拍下来了,其实就和你的拍摄对象没关系了。”图为北京171中学操场,1986年3月。 “拍中学生的时候有几件印象深刻的事,这是其中一件。全年只有一天,也就是在新春联欢会那天,12月31日,学生是可以完全没有规矩的。因为老师七八点钟就可以走了,留下学生自己玩、自己闹。而这个时刻就是他们释放本性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你会产生一种彻骨的感动,他们完全征服了你,你甚至开始觉得你所有做的一切都特别卑微,而他们却个个都很伟大。学习的好坏、相貌的好坏,这都没关系,那时候他们就是自己。”图为北京171中学教室,1983年12月31日。 “请问在我们的社会中,什么时候能给这些青年类似的时刻?他们可能一辈子就只能享受这么几个小时。何况这种宝贵的时刻并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群人,一加一大于二,最后就是一颗原子弹。为什么这个时刻会把我击垮,把我击碎,就是这个道理。人的真性出来的时候,力量就出来了。他们能在你的面前把自己的真表达出来,是你多大的造化,对你来说是多难得的机会?一生都很难见。”图为北京171中学教室,1985年12月31日。 “拍中学生的时候,我就是校园义务的心理辅导员。有同事问我,为什么他自己的孩子上了中学,学习特好,但就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也不和他说话,不让他看自己写的日记,是不是心理上出问题了?虽然都是亲生父母,但他们就是视而不见,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自己孩子最真实的一面。你说能怎么办?”图为北京171中学教室,1985年9月。 “我为什么可以把中学生拍成这样?因为中学生藏着我的秘密,寄托着我的理想、梦想和支离碎片的东西。对我来说,回到校园有回到母体的感觉,回到子宫的感觉。一出学校,我也和其他人一样,戴上面具、披上铠甲。但在校园里,我没有面具、没有铠甲,所以我就什么都看得见,我就是自由的精灵。”图为北京东城区电子游戏馆,1983年9月。 “摄影是一个现场的东西。咱们中国人有句话叫视而不见,别人可能会说怎么会有视而不见呢?还真是这样。你拍照,要考虑框取、距离、机位、角度,要将拍摄对象从时空中剪裁下来,让它们成为切片。但你这么做之后,它们却还是能相对保持自己原有的气息,这时候才叫你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图为北京171中学操场,1981年1月。 任曙林曾对摄影下过如此判断:“摄影,修辞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随意的一瞥,自然没有痕迹。”任曙林的摄影作品也一直践行着自己的这个判断,没有迎合任何流行的摄影潮流。《八十年代中学生》犹如被圣化为一处青春的神迹,透过任曙林平凡质朴的影像和一代中学生的生活剪影,以摄影的强大凝聚力将世界和时间的真实与诗意合而为一。图为北京171中学小礼堂,1986年4月。 《八十年代中学生》是最早的不为情节、高潮、瞬间这样的摄影套数所束缚的作品之一。这么一种可称之为诗性纪实的摄影样式,至今仍然只是一种理想。……他不追求夸张的视觉,而是保持一种平衡、平稳、平整的视觉,结果也成全了一种只属于他的个人影像特征。图为北京171中学教室,1982年5月。 在任曙林潜心拍照中学生的时候,中国摄影界正浸淫在寻花问柳的诗意摄影和追求宏大主题的经典摄影氛围中,没有人能够将镜头沉静精确地瞄准住一段社会生活的断面和一个并不显赫的非主流族群上,来经营一个细致耐看的摄影故事专题。也正因为如此,任曙林幸运地成为中国新时期纪实摄影的开拓者之一。他的摄影《八十年代中学生》一定会进入中国视觉历史的影廊。图为北京171中学教室,1984年1月。 任曙林,“四月影会”重要成员,195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摄影系。1976年开始摄影,师从狄源沧先生。七十年代的作品:《先进生产者;八十年代的作品:《1980年的北京高考》、《八十年代中学生;九十年代的作品:《矿区劳动者》、《山区女孩二十年;2000年以后的作品:《气息》、《两个女人》、《云南风景》等。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获得《像素》杂志“年度摄影家”称号。2010年获得平遥国际摄影节优秀摄影师奖。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