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现在见到的少了,但喜欢的人特别多。至于竹子的故事、传说在射阳湖镇还真的不少。还有一个以“竹”字命名的庄名,叫“竹墩”。它与“九里一千墩”汉墓群究竟有没有关系?它有动人的故事吗?基于这些疑问,令我探究。 竹墩处于射阳湖集镇与天平镇区间,是一个典型的东荡水乡村庄,归属于戴庄村。竹墩有个美丽的传说。上古时期后羿射日,借助竹墩的竹子为箭,射下天上九个太阳。嫦娥曾被蓬蒙追赶来到此地,后奔月上天,今民间流传着中秋拜月的风俗习惯。这些多少有点虚构,不是真实,是个神话传说。 竹墩还有深厚的人文。历史上凡到过竹墩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无不赞其美景。据《天平镇志》载,竹墩,李藻先筑“竹溪草堂”,时因四周盛长竹子,故名。然而,庄上老人口传,这里原本无实名,只有一个墩子,后来竹子长起来,加上宝应名宦李藻先在此筑草堂,便取名“竹墩”。竹墩由来,按理应该归功于开启草堂的李藻先。 李藻先,举人、诗人,明清宝应人。诗集有《南游草》、《甲申诗》和《湖外野吟》。李藻先不仅是一个诗人,还是一个志士。而李父李茂英与钱谦益为同年进士,官至通政使司右通政,崇祯九年去世。李茂英生前为人和蔼正直,居官多善政,被时人誉为德高望重的长者。钱谦益对李茂英非常钦佩,称李茂英夫妇为“同年长兄”和“丘嫂”,李茂英故去后则视李藻先如己子。曾是文坛领袖、为反清复明大业到处奔走的前礼部尚书钱谦益于顺治十二年冬,为了策应郑成功收复南都的战略构想,专程北上过访时任漕运总督的清廷重臣蔡士英。当时,钱谦益与李藻先已经有十多年没能见面,而来时匆匆,只有寄诗见怀,故于返棹时特地来到射阳湖畔与李藻先一见。在这里,钱谦益不仅为李藻先的母亲写了墓志铭,为李藻先的诗集作序,还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竹溪草堂记》。 竹子,它具有不畏严寒,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玄耀自己的品格,更具有植根大地,虚心文雅的特征。这种品格和特征不正是诗人生前所效仿的吗?据《甓湖之珠李藻先》文载,顺治十四年,李藻先被迫参加清廷的乡试,并且考中举人。不久丁酉科场案起,于是清朝统治者借机残酷打击反清思想强烈的江南才子。此时李藻先虽然凭借才华摆脱了清朝统治者的迫害,却没能逃离清廷爪牙的魔掌,几年后,李藻先为邑令郎秉中所害。 真的可惜,当年的李藻先已成古人,当年草堂不见踪影,但诗文留存,仍将放射出璀璨的光芒,竹墩仍在,这里的人已经过上了美好的新生活。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如果将这里的人文和故事串起来,能否显现复古气习,文化内涵,能否构成独特景致,旅游装束,建成一个旅游产业的物体景点该多好啊!其实我这个人就是瞎操心,射阳湖镇刚刚召开的古镇景观打造策划方案论证会定位高、品味足,是个大家之笔,不得不佩服高师大有人在。但愿射阳湖旅游业快速发展! 注:参考《甓湖之珠李藻先》一文。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