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崔堡历史上为人文荟萃之地,明末到清朝,有文字记载的有举人4名,生员(秀才)38人。有没有入伍从军之人呢?回答是肯定的。最近写《崔堡小志续集》的相关部分时,又仔细研读《崔堡小志》,还真找出二个记载,其中还有一个为武官正三品的“参将”。 一则是“人物”中记载的南王氏人物王郁华,光绪时的邑庠生,《小志》之所以作为人物来记载是说其“有至行,事亲孝。母病,割股以进,果获愈。后母殁,哀毁逾恒。”而对于投军一事只是附带说了一下:“清末,行征兵制,郁华素豪侠,乃往南京应募,徐统治桢予队长职,父子南闻之,急电召回,以是居家,常怏怏不乐。一日云往清江浦,行至故沙河,投水死。”本来作为一个文化青年到当时的兵营参军,也是一条生活的出路,刚到兵营统治徐桢就给他一个队长职务,应该是器重他的,但是那个时代“当兵的”是遭人看不起的,所以其父王子南“急电召回”,回家后闷闷不乐,得了抑郁症,投河而死,真是可惜。 另一则是“杂记”中记载西堤吉万顺投军的事。西堤是崔堡西边的小村庄,后来叫西堆,历史上属崔堡,今属黄塍乡。根据推算,事情发生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原文如下: “西堤吉万顺者,幼业农,佃种王会图之田,欠租被控,贫而无力缴,乃潜匿。王声律母俞氏怜之,夜纵去,遂投效军营为炊夫。一日,拾得一信,万顺本不识字,方倒持间,统领某见之,万顺呈阅,乃营兵某私通敌书也,查明叙功擢万顺把总,改名长泰。会因战败被敌所追,他兵开炮抵御,慌乱不发,长泰至,一击而中,又论功升守备,统带百余人,为一哨。寻又败北,割尸耳百数回营,诡称杀贼,统领信之,复进秩。四五年间积功至参将,居然红顶花翎,其实皆幸获也。乱平归里,俨然官绅。未几卒,子雨田以荫袭,为督标戈什哈,出差时客死江西。” 上述文字的意思是,吉万顺自幼务农,后投军为炊事员,由于拾得一个营兵通敌的信件交给上司而升为把总,改名为长泰。一次战败为敌兵追赶,其他士兵慌乱,长泰一炮击中,立功升为守备,统领百人。又有一次被打败,他从尸体上割一百多个耳朵回去邀功,统领相信了,又升官。四五年间,因军功累积,升到参将,居然戴上红顶花翎,其实是侥幸获得的。平乱后回到乡里,像个官宦士绅。没有几年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因为他的功劳而被封为督标高官的侍从护卫(戈什哈:清代高级官员的侍从护卫),出差时客死江西。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知道了这个叫吉长泰的崔堡人官至“参将”。参将究竟是什么级别的官呢?查清兵官制,清初定时,满兵旗用黄、白、红、蓝四色。汉兵旗用绿色,以后便称汉兵为绿营。绿营的最高组织为“标”,下面有“协”、“营”、“汛”等。标分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河标、漕标等不同兵种。实际各省绿营的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统率提标的是提督,为地方最高的武职官员,武职从一品官,管理一省军政,也称为“封疆大吏”。统率镇标的是总兵,其地位略低于提督。总兵为武职正二品官,管辖本标及所属各协、营,镇守本镇所属地区,各镇总兵所属有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等官。其中副将为武职从二品官,参将为武职正三品官,参将有的独守一城,有的与上级武官同守一城,相当于今部队师职干部。吉万顺的儿子叫吉雨田,后也“荫袭”为督标领导人的侍从护卫,看来也是受到重用的。 《崔堡小志》的作者王宗筠老先生对这位武职正三品官并不看好,没有把其列入人物传略,并且言语中充满了不屑一顾:“居然红顶花翎,其实皆幸获也。”“乱平归里,俨然官绅”。过去经常兵匪作乱,生灵涂炭,人们对当兵的十分鄙视,尽管军队是国家机器,于一国来说不能没有兵,但是“好铁不打钉,好人不当兵”这句话还是流传千年,这种看法虽然片面,然而在那个年代是可以理解的。至于文中提到的“割尸耳”“诡称杀贼”及其它“幸获”之事是否确有其事,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清朝兵役的“募兵”和“世袭”的例证,使我们知道故乡历史上曾经出过一位“将军”,这无疑在人文荟萃的故乡历史长河中激起了一朵异样的浪花。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