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宝应山阳镇文体站站长丁学洪陪同村民陈海年来到宝应博物馆,将该村民收藏多年的“大元故梁隐君永之圹誌铭”无偿捐赠给博物馆收藏展示。宝应博物馆当场为其颁发了文物捐赠证书,感谢其对宝应文博事业的大力支持。扬州知名文化学者韦明铧看了墓志铭后说,梁氏虽然当兵经商,却保持耕读家风,“读书学礼”令人景慕。
宝应村民捐赠元代墓志给博物馆 昨天下午,宝应山阳镇文体站站长丁学洪陪同村民陈海年,将该村民家中收藏多年的元代墓志铭石碑无偿捐赠给宝应博物馆收藏展示。 宝应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次捐赠的“大元故梁隐君永之圹誌铭”石碑,时代为元代。该石碑在1998年长虹河(旧称三里沟)疏浚时“重见天日”,此后一直被山阳镇春光村长圩组陈海年珍藏着。其间,曾多次有文物商人出高价收购,但是都被陈海年拒绝了。 “这件石头我珍藏了近20年,有感情了。但最终,我还是觉得应该把它捐给国家。”陈海年感触颇深地说,把石碑捐赠给博物馆,可以使它得到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专家学者也可以从中获取历史文化信息。 昨天,陈海年的文物保护意识赢得在场所有人员点赞。宝应博物馆当场为其颁发了文物捐赠证书,感谢其对宝应文博事业的大力支持。 从墓志铭推测三里沟等或为古地名 这次捐赠的元代墓志为长方形,高62厘米,宽34厘米,厚8厘米,墓志铭上的楷书,书写工整端庄,用笔爽利,笔画劲挺有力,书写不疾不徐,点划饱满温润,从中可以真切体会元人楷书之风貌,感受元时宝应文人气息和书写艺术风格。 看到墓志铭中有“县北三里……”,宝应县山阳镇春光村主任认为,这一说法与现在这一带民间所称“三里沟、四里沟”等吻合,和刘宝楠著《宝应图经》中明万历宝应四境图上标注“三里沟闸”等记载亦吻合,表明民间所说的二里沟、三里沟、四里沟、五里沟等地名,在古代就已经有了,可能为古地名。 宝应县山阳镇春光村主任介绍,1989年冬,宝应县山阳镇长虹河(旧称三里沟)疏浚工程时发现了古墓,出土了不少随葬品,宝应县文化馆负责人闻讯后将这些物品征收归县文化馆保管。陈海年此次捐赠的墓志,应该就是古墓里的。1998年冬,再次拓浚长虹河时,发现古墓的位置再出土了许多墓砖,还有一方墓志。因为墓志是墓中物,被人抛在野外多时,后为长圩组一村民搬回做水码头,后听人说有文字可能有人收,便收在草垛中藏了10多年。 古人尤重墓葬风水,葬必请风水师找寻吉地,为先人建吉(阴)宅。看了墓志铭,有人不禁好奇,梁士通正月初八去世,怎么到十一月才下葬,历时11个月呢?宝应县山阳镇春光村主任推测,寻找合适的葬穴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是符合古人葬俗的,经风水先生反复多处寻勘比对,最终选择了最佳的风水宝地让梁士通安息。 墓主“读书学礼”家风令人景慕 墓志,是指放在墓里的刻有逝者生平事迹的石刻,不仅具有书法艺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据宝应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元代社会动荡,宝应有关这一时代的历史资料较少,实物资料更是稀缺。这次获得捐赠的石碑,不仅丰富了宝应博物馆的馆藏,而且墓志中记载的相关信息,对于今后研究、考证宝应乃至山阳镇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那么,墓志铭上传递了什么信息呢?扬州知名文化学者韦明铧看了墓志铭后说,这是元代一个名叫梁士通的人的圹志铭或称墓志铭。梁士通原籍河南,早年当兵,后来经商,定居于宝应县城东。梁氏家中富裕,但生活节俭,遵守礼法,当地人都称赞梁氏。梁氏八十五岁去世,与其妻孙氏合葬。 根据墓志铭,韦明铧说,梁士通有三个儿子,都小有官职。孙子四人,都读书明礼。韦明铧强调:“值得注意的是,梁士通合葬的地点在‘运河西之新买庄’,表明‘运河’一词在当时民间很流行。梁氏虽然当兵经商,但却保持耕读家风,‘读书学礼’,令人景慕。” 通讯员 胡志凤 季美美 记者 陶敏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