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新闻资讯 周边热门 查看内容

诗词中重温“冬至”节气 姜夔写下千古绝唱《扬州慢》

2017-12-23 17:53| 热度:15183 ℃ |来源:扬州晚报|我要投稿

昨天是冬至,也是2017年的最后一个节气。在古代,文人墨客常用美好的诗词解读二十四节气,关于“冬至”的诗词,也并不少见。对于扬州这座城市来说,冬至和诗词也是密不可分。841年前的那一个冬至,宋代词人姜夔路过扬州,写下了千古绝唱 ...

  昨天是冬至,也是2017年的最后一个节气。在古代,文人墨客常用美好的诗词解读二十四节气,关于“冬至”的诗词,也并不少见。对于扬州这座城市来说,冬至和诗词也是密不可分。841年前的那一个冬至,宋代词人姜夔路过扬州,写下了千古绝唱《扬州慢》。

  姜夔写下《扬州慢》

  冬至诗词多和思亲有关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在姜夔《扬州慢》的开头部分,有一段题记:“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淳熙丙申至日,就是宋代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这一天,20多岁的姜夔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后扬州的萧条,抚今追昔,既追忆昔日的繁华,更悲叹今日的荒凉。这首词被当时的“千岩老人”赞有《黍离》的悲伤味道。《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冬至之日,天气寒冷,也会引起诗人们的思乡愁绪。在这个时节所写的诗词,多半有一种悲凉的愁绪。比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等。在古代,冬至是和春节、端午、中秋等一样,都是重要的节日,离家的人自然会有思乡的情绪。

  “数九”迎寒天

  冬至歌谣“大冬大似年”

  在扬州,也有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谣,是和“冬至”有关,那就是“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汤圆。先生不放学,学生不把钱”。“把钱”就是“给钱”,带有浓郁的扬州方言味道。

  扬州民俗专家曹永森介绍,扬州人习惯把冬至说成“大冬”,这个节日非常重要,甚至和过年可以相提并论,这就是“大冬大似年”的由来。在扬州,冬至和春节都有吃汤圆的习惯,也证明了冬至和春节的关联。童谣中,还有“先生不放学,学生不把钱”两句。教书先生不放学给孩子回家过节,孩子学费都不给了。

  从冬至之日起,我国即进入了数九寒天。扬州有一首民谣,叫“数九歌”,歌词为: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冻,八九燕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数九歌”大体对应着扬州一带的气温变化。

  曹永森介绍,在历史上,汉代曾把冬至作为“冬节”,官府举行的相关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并有例行的假日。《后汉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可见,汉代冬至这一天,朝廷会放假休息,这是一个调养生息、“安身静体”的日子。记者 王鑫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