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城宝应城南,有一条长长的东西小巷。它像一根长长的扁担,一边挑着大运河(俗称:上河),一边挑着里下河。旧时,货物运输主要靠水运,船上的货全靠着肩扛人挑。挑萝的大多集中住在小巷里,家家户户门口放着大萝,成为小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遂名萝巷口,后来干脆叫罗巷口。而百年清真寺就位于罗巷口16号。 青砖黛瓦的清真寺,建于宣统二年(1910年)。高高的门楼呈八字形,正门上方的“清真寺”三个金色大字苍劲有力,深漆大门,常年不开,只走东面的便门。一对石鼓,雕刻着仙鹤和荷花,显得高雅肃穆。清真寺不但是教徒礼拜的场所,更是穆斯林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一切社会活动的中心场所。 轻轻推开掩着的边门,眼前的清真寺并不大,没有阿拉伯式的穹顶,是一座典型的中国特色的江南四合院。院落不大,清新宁静,古朴典雅。院中有一眼古井,井口勒纹深深,井水碧清,方能汲取。大殿朝东,殿门上方高悬阿拉伯的文匾额,殿内装饰肃穆庄严。南面两间朝北,是诵经议事的地方。 回族先民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开拓者,公元七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和波斯商人来大唐贸易,留居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地,后遍布全国,遂与汉族融合,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宝应的回民大约在清末民初从淮安迁徙宝应,置地建寺,当时的罗巷口在城墙外,已相当繁荣,清真寺的落成又成为城南新添一景,至今已一百多年。清真寺也曾受挫折,由于历史原因,1958年终止了一切宗教活动。后经多方努力,终于在2008年举行了开经仪式,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 对伊斯兰教本人是崇敬,但对教规又是一窍不通。有一次出差去西安,差点闹出笑话。西安回民美食一条街名闻天下,特别是羊肉泡馍让西逃的慈禧太后吃的赞不绝口。几个好友慕名而至。烤羊肉、羊肉泡馍,再来一杯酒正好解乏。奇怪饭店不卖酒,又上街去买,可是整条街都没有酒卖。原来伊斯兰教规不得饮酒,也第一次听说,心中有些震撼。一个民族光凭一条教规就把酒禁了,而我们法律规定不得酒驾,每年数万起。因酒而引发的矛盾也数不胜数,从而在内心中产生敬佩。 阿訇,波斯语,意为老师或学者,是对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务人员的称呼。阿訇是经数年伊斯兰教育和培训,通读《古兰经》与圣训的真精神,做人的完美品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人来担当。 在与阿訇的请教中,又解开了我心中两个与伊斯兰教有关的歇后语之谜。 宝应民间歇后语之一:“回子(方言:指回民)吃猪肉——自坏教门。”比喻自己定的规矩,自己又破坏。原来伊斯兰教禁止教徒食用猪肉,自死物、血液及未奉真主之名宰杀的动物。认为猪是污秽之物。禁止养猪,禁提“猪”字,猪肉叫“大肉”,回民自觉遵守教规,不辱教门。 宝应民间歇后语之二:“回子(方言:指回民)的棺材——没有底。”一般用来形容一件事无休止。原来,伊斯兰教实行土葬,死在哪里葬在哪里,忌说“死”字,称为归真。在阿訇的引导下,死者用水冲洗后,白布缠身,举行殡礼,不用棺椁,用木匣子,匣底可以抽。坟墓一般都挖成南北向的长方形。送葬不允许女性参加,不允许非穆斯林去坟地,禁止向亡人行鞠躬礼,提倡节俭。 无沿白帽,又称为“礼拜帽”,成为回民的标志,为什么无沿呢?因为在履行“五功”(念功、拜功、课功、斋功、朝功)的礼拜时,要求头部不能暴露,必须遮严。磕头时前额和鼻尖要着地,带无沿小白帽既方便又遵从和符合教义要求,而女士戴盖头,并用宽大的外衣蒙着自己的身体,只能露出双眼双手,禁止穿轻薄透明的衣服。礼拜朝向西面的麦加克尔白,这也是清真寺大殿坐西朝东的原因。 伊斯兰教博大精深,穆斯林教民在世界各地生衍不息,与其民族精神和宗教信仰分不开。人的一生能去一次麦加朝圣就是最大的愿望。穆斯林民众为我国乃至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不可一世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禁穆令”将遭人唾弃。 陆运已代替水运,小巷已失去昔日的繁华,清真古寺西院墙内的百年银杏树,枝繁叶茂,树冠早已盖于墙。它昭示着民族团结和民族繁荣,回汉友谊已生根发芽结果。回汉一家亲,共为“一带一路”谱写出新的篇章。 梁永胜/丁酉年夏作于宝应安宜半瓶书屋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