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宝应中大街的记忆

2018-3-29 08:33| 热度:13195 ℃ |作者:何平|来源:胜宝应真|我要投稿

我生活在宝应的那些年代,中大街应该都是宝应最热闹的一条街。虽然它不宽,只有最多三米的街面,也不长,北边从鱼市口算起,南面到小新桥,也就三百米左右吧,但是这条街上店铺栉比,在这里可以买到各种不同种类的商品,也可以享受各种应 ...

  中大街的记忆

  文/何平

  我生活在宝应的那些年代,中大街应该都是宝应最热闹的一条街。

  虽然它不宽,只有最多三米的街面,也不长,北边从鱼市口算起,南面到小新桥,也就三百米左右吧,但是这条街上店铺栉比,在这里可以买到各种不同种类的商品,也可以享受各种应有尽有的服务。

  其实它的北边应该延伸到叶挺路,从叶挺路到鱼市口这一段后来拓宽了,所以人们所说的中大街一般指从鱼市口起的没有拓宽的那一段路。

  岁月已经让我难以清晰地回忆这条路的完整面貌,那我就只能根据残缺的印象写下我零星的回忆吧,我的不少经历都和这条中大街息息相关呢。

  从东边的那条路转向南,记得朝西的第一家是一个姓陆的老先生(是不是叫陆鹤皋?)开的画像店,门口挂着一些电影明星照片翻画的像,还有一些老人的画像。那时我们放学后经过那里,都会扒着窗户开上好久。我们真佩服他老人家画得像,其实他是用九宫格的定位,把原画打上横竖若干小格子,然后一一对照放大,再用铅笔加炭画的技法表现深浅的色度,这完全是一种画匠的技艺,没有太高的艺术含量。

  再向南,朝西的有一个高山墙下的门,是新华书店。书店的对面是德和酱园和图书馆。图书馆是我经常去的地方,母亲为我弄了一张借书证,我一次可以借三至五本,几乎每个星期都去。那时借书是在一个装满卡片的箱子里找,把你要借的书的名字与编号抄下来,再到窗口去借。记得那时管理员阿姨姓余,人长得很漂亮,我几乎把图书馆文艺类的书都借遍了。

  再向南,好像有一家姓杨的磨剪刀的店。我记得是因为母亲从北京带来一套理发工具,那个剃头的推子用一段时间就要磨,而一般人是不会磨的,母亲就送到这家店磨,有时坏了还让他们修理。

  街的西面有一个小小的凹进去的地方,那是我的一个同学魏延文的家。他家的南面最初是一家门面比较大的百货店。

  再向南,街西边就是李府巷了。进了李府巷再向前过一个桥,是菜市场,再走就是朱家巷了,也是我们上学下学常走的路(那时我在实验小学读书)。

  李府巷口直对的一家是裁缝店,店主好像姓张,生意特别好,可惜的是因病早逝了。有人说,他虽然去世得早,可一辈子该赚的钱都赚到了,也算够本了。

  再向南两边也都是一些店铺,南货店、烟酒店。直到芦家巷头,是一家皮毛收购店。我们也喜欢去这望呆,看老师傅收购狗皮、黄鼠狼皮。那老师傅把黄鼠狼皮毛一吹,那毛细细地向一边倒过去,很是有意思。

  再向南西边有个高墙下的大门,大门没有了,穿过门洞,我的同学朱小成住在里面,所以经常去。大门的北边是一间烟酒杂货店,三四间的门面,一顺的柜台。我们经常去打酒买烟。有一次,我和同学赵庆家去买烟,他的手上还捏了一根烟,他有本事把烟抽得只剩三四毫米,只用两个指甲尖轻轻掐着。那位卖烟的老师傅还关心地对我们说:“赶快扔掉吧,烟抽到越后毒性越大呀!”他总是很照顾我们,买四五根烟也给我们一个烟盒。

  再向南,一个难忘的地方就是大众饭店了。很长时间,宝应人都称“大众食堂”,不知什么缘故,是不是58年时做过大食堂,不得而知。大众是宝应一个名店,早中晚都经营。宝应当时流传的“震丰园的锅贴,一枝香的面,大众的包子,鱼市的烧饼”,是四大特色。当然,大众拥有许多大厨,也是宝应餐饮界的翘楚。1986年我离开宝应去南京工作,一班好友们就是在大众给我送行的。多少年过去了,可是朋友们的这份情谊,我始终铭记于心。

  再向南就是堂子巷了。堂子巷的得名来历我不清楚,不过我知道的是堂子巷里有一个澡堂子。这个澡堂子是女澡堂,但是我却在里面洗过不止一次的澡。母亲带我刚来宝应时,我只有十岁,是不会一个人去男澡堂洗澡的,母亲就带我去女澡堂。那时的女澡堂是分房间的盆堂,就是一间房外间有一个躺椅可以放衣服也可以休息,内间有一个浴盆,不像现在是搪瓷的,是磨砂水泥砌的。每次是母亲帮我先洗,然后我穿好衣服就出门走了,母亲再接着洗。可出门有时会碰上同学,他们就会大肆宣扬我在女澡堂洗澡,这是件很难为情很丢人的事,所以我就很不愿意洗澡。后来,总是母亲请男老师们带我去男浴室洗澡,才避免了这种尴尬。

  堂子巷西首的北边以前也是一爿不小的店,好像卖过五金,也好像卖过布,而宝应当时最大的布店在更南面一点的西边,再向南就是小新桥了。这个布店有门面也是凹进去的,凹进去的地方摆的是小摊子。我当时在山阳供销社工作时,有位石会计对我是非常好的,教给我不少东西,他的老伴就是在那儿摆过小摊子。布店的对面好像也有几家裁缝店,有一家是姓潘的,他的一个妹妹和我都插队在山阳的公民大队,我好像还有他那儿做过一件学生装,就是陈真穿的那种没有翻领、三个明口袋、类似中山装的上衣,但好像小了点,并不合身。

  堂子巷再向南一点就是小新桥了,过了桥向西就是我上小学的实验小学了。所以我们再向南走就比较少了。当然有时也会去玩,去钻钻一人巷,去毛家大楼看看那森严的高墙,再走到南门口绕一圈回家了。

  在中大街上行走,主要是我上小学时的经历,虽然那时我们可以从朱家巷一直走到实小,但朱家巷太单调了,而从中大街走,就热闹许多,也会不期而遇许多同学,大家边走边看边聊,是非常无忧无虑的。

  去年我回宝应,也从中大街走了一次,从大新桥到鱼市口,一直向南,经芦家巷、堂子巷到小新桥,再经一人巷,绕到毛家大楼,经发财巷到南门口,我想寻觅旧时的感觉,虽然有的房屋还是当年的式样,但是更加残旧更加沧桑了,而更多的是没有了过去的面貌,让我有似是而非的恍惚。

  不过,只要想起当年的一些事、一些人,有些情景就立刻浮现在眼前,随之而来的便是那种温馨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

  作者:何平;来源:胜宝应真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相关阅读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