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踢球简史 作者:飞狐张 世界杯快到了,继续聊聊球如何? 作为曾经的一个对足球无比热爱,却并没有接受过专业足球训练的普通少年,我的踢球故事,恐怕大多数同类人都经历过一些。 缘起忽然爱上你 小时候,隔壁郭伯伯是本县足坛名宿,执教我这个年龄段的县级队。我爸曾认真问我,要不要去郭伯伯那里踢球?我很干脆地回答:“不去!”现在想想,肠子都悔青了,年幼无知的我错失了接受足球系统训练的最佳时机,从此,中国足坛少了一位可以冉冉升起的大明星。 这种黑白相间的老橡皮足球,现在已见的不多了。 笛子是郭伯伯的儿子,也是我童年最要好的伙伴,家学渊源令他从小就热爱踢球。暑假苦于无处排遣寂寞,起初不喜欢踢球的我常和笛子各守安宜北路二支巷的巷口一边,来回对踢一只不知谁淘汰的足球。后来,踢球的动静变大,不少小伙伴兴致勃勃地加入踢球队伍。次数多了,这只最普通的4号黑白橡皮球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联络彼此感情的重要社交工具,陪我们汗流浃背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酷热难当的暑假。 那是我记忆中,最早的踢球时光。 安宜北路二支巷的“支巷”。踢球初体验就在此。 一般而言,让人彻底爱上一项事物,需要一个契机。对于我爱上足球而言,那个契机就是98世界杯。当时正值小学四年级,在全班都在讨论世界杯的大趋势下,为了不至于“脱离组织”,我不由自主“卷入”了观看98世界杯的大潮中。一场场世界顶尖球赛所展现的无与伦比的魅力,让我彻底沦为球迷。 98世界杯,小贝与欧文。 球迷自然不止是要看球,也要踢球。乐在其中,才是真谛。我少年时的“踢球简史”,自此,真正拉开帷幕。 从网球到足球从巷子到天台 小学体育课短短的40分钟,无法满足我们这群浑身精力充沛的少年,更何况又不是每一节体育课都有球踢!因此,我们迅速达成一致共识,把中午时间和下午放学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才是王道。 以当时的情况看,这种想法是要承担风险的。“放学不及时归家”,“罪名”可不小。所以,大张旗鼓占领桃小操场踢球绝无可能。好在,我们找到了一处很棒的地方。 那地方在哪儿呢?出桃小的大门右拐,走一阵后左拐,走一阵后再右拐,然后再左拐……就这样拐啊拐,拐进了本县城北居民区的纵深,拐进了那个被我们称为“秘密通道”的场所,这里相当隐蔽,老师揪不到,家长也找不到。在“秘密通道”里,有一条巷子是死的——那条巷子,一面是一路排单门独院的民居;另一面是一堵高墙,墙那头是看守所。嗯,就是这儿了! 看到右边的巷子了吗?走到头再左拐,就是我们的据点。 一开始,我们买不起正儿八经的足球,但一块钱一只的网球,并非奢侈品。网球,充分发挥了“球”的作用——被“踢”的作用。我们用四个书包,搭成了两个门,一群人分成两拨,就开始在狭窄的巷子内“你争我抢”踢起来。由于场地限制,宽度不足而长度惊人,我们也根本不设边线,碰到两边的墙反弹回来继续踢。 财力所限,一个小小网球,都能踢得不亦乐乎。 在下午两点钟上课的情况下,我们回家吃个中饭,通常一点就在隐蔽地集合开踢。放学后,基本上踢到天色将暮,满头大汗,才回家去写作业。 一般情况下,在隐蔽地踢球没什么大问题,但有时候也会“扰民”。有一次,那小小的网球在短时间内会出其不意地连续四次轰向一户人家的大铁门。“砰!”……“砰”!……“砰”!……“砰”!……门开了,一张笼罩着严霜的脸,用声色俱厉的腔调恐吓道:“不准再踢了,再踢我就去告诉你们梁校长!”一帮小孩儿顿时作鸟兽散;但次日,这帮皮王又大大咧咧地来到这里开踢。 长此以往,我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踢球“搭子”——我、薄码、大猛男,还有菜包子。网球尺寸太小,终究不过瘾,所以我们四个咬咬牙,合伙在健康路的文具店,买了一只不太孬的足球。我清楚地记得,那只球十三块钱。崭新的球被我们“开光”那天,恰逢风雨大作。尽管老天存心捉弄,但大雨却浇不灭我们冒着大雨“奋战”的热情,奋战到最后,我们一个个都成了不折不扣的“落汤鸡”! 平常如此,周末更不能闲着。在人数不足以去球场踢大场的情况下,我们的“四人组”倒也稳固。在小巷子里踢终究是平时靠近学校图个方便,周末还是要寻觅一个宽敞的地方才好。于是,菜包子家门口成了我们又一处发挥气力的场所。 菜包子家的地形较为特殊,三栋居民楼杵在一个农贸市场的上面。楼与楼之间的空地,相当于农贸市场的“天台”,这个天台对于四人踢球而言,很宽阔,只要不一个大脚把球踢飞到楼下马路上就行。 “菜包子”家的地形。天台也可以成为足球少年的用武地。 99年女足世界杯1/4决赛那天早晨,我们在菜包子家看完中国女足2:0战胜俄罗斯的比赛后,就直接下楼到天台上“开搞”,两两对战,尽量打地面配合,那一刻真感觉孙雯附体,刘爱玲附身……薄码踢球经验丰富,踢嗨了之后,他一时技痒:“我来教你们一个绝招,叫做‘反向弧旋’……”只见他飞起右脚,球果真先向左后向右划了一道弧线,美妙!但是,球飞出了天台的水泥围栏,落到了地面…… 那只十三块钱的足球,终究没能踢太长时间就爆裂了。在其短暂的使用周期里,竟没有一次在草场上发挥作用,全是在水泥地、石板路上搓揉磕碰,焉能不破?而薄码口中的“反向弧旋”,实际上就是外脚背抽球,当时最精于此道的,是巴西左后卫罗伯特·卡洛斯。 卡洛斯的暴力外脚背抽射。这球,前无古人,恐怕也后无来者。 有赖于薄码兄年少时的“示范”,后来我的外脚背射门,竟然成了业余赛场的“常规武器”,是不是很“风骚”? “胶带裹纸球”从镇中课间到傍晚夜市 2000年夏天,我从城北的桃小来到城南的镇中读初中。上中学了,课业自然比小学繁重,求学路也更远了。但在“踢球”这件事上,我似乎比以往更“疯狂”了。 盖小毛是我小学校友,又是邻居,初中时我们同班,上学放学骑着自行车一路来一路去。老刘是我发小,也成了我初中的同学,我俩的“足球情缘”追溯起来就更久远了,我小学时到他家玩,曾经在门口垃圾箱捡到一只坏足球。后来,我们便拿着那只坏球,在老刘家屋后的烂泥地上踢了好长时间,弄得浑身上下沾满了泥巴。戴sir是我幼儿园同学,小学校友,家住桃小附近,来到镇中上学也是路途迢迢。 我们四人,因为早就熟识,以及放学路线一致,组成了“踢球者F4”。 在体育课、活动课上,我们带动班级男生,尽量和体育老师争取踢球时间。课间短短的十分钟,大家也不放过踢球的机会。此处的“踢球”,肯定不是到操场踢真球,而是——纸球。 纸球催生了本班N多“手艺人”。 纸球是个什么鬼?其实,也不神秘——我们用废旧的作业纸、报纸、草稿纸,一道道团成一团,再用胶带一层层裹好,就成了一只弹性不错、类似于2号足球大小的“纸球”。当时,我们肯定不敢胆大妄为到带只真足球去上课,不然会被班主任老杨一巴掌呼出去。 在哪儿踢?当时,我们班所在的位置是初中部教学楼一楼最东边的教室,操场正位于该教学楼北边,我们离操场最近。操场的围墙,又和位于初中部教学楼东边的实验楼之间形成了一个夹缝。而我们,就在那个夹缝中,在每一个课间十分钟,挥汗如雨地踢着纸球!十来个人,分成两队,混战在一起,虽然时间短暂,但就是玩得不亦乐乎。踢坏了一只球,再重新包一只,源源不断。 十一年前旧照。红圈为本班的位置。“求实楼”即为实验楼。 如今航拍的镇中新貌。红圈位置即为我们踢纸球的位置。此时除了保留老实验楼,其他教学楼都拆除重建了,体育场也翻新了。 7年前,镇中初中部教学楼刚拆除时的留影。 那段时间,我们浪费了太多的胶带和纸,一个个都成了“制球”的“手艺人”,而盖小毛的制球技术,更是独步全班,质量好、弹性大,踢起来竟然就跟真球脚感没什么不同。 晚上放学,基本上是六点钟。“踢球者F4”,整理整理书包,跨上自行车,结伴骑行回家!当然,回家前,先在中途“待会儿”,继续踢纸球!等等……这夜色已快降临,难不成能找个灯光球场? 嘿,还真被我们找到了一个非常棒的地方,那就是位于县城中心的“旺发路夜市”。由于是新规划的夜市,面积不小,一排排摊点的位置都用线网仔细画好,然而夜市的摊点基本都聚拢在旺发路的两边,更纵深的位置上就成了空地,而且有排排路灯照明。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