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名人 查看内容

刘炽在宝应老鸦庄

2018-8-14 09:56| 热度:7928 ℃ |作者:卢廷涛 卢之超|来源:宝应文化|我要投稿

著名作曲家刘炽先生,1958年曾随中央文化部下放干部来宝应劳动锻炼,在我们老鸦庄生活过一段时间,住在后庄组王兆堂社长家里。刘老下放在老鸦庄,那是60年前的事情。现在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一提起刘老是记忆犹新,好像他就是我们老鸦庄 ...

  刘炽在老鸦庄

  文/卢廷涛 卢之超

  著名作曲家刘炽先生,1958年曾随中央文化部下放干部来宝应劳动锻炼,在我们老鸦庄生活过一段时间,住在后庄组王兆堂社长家里。

  刘老下放在老鸦庄,那是60年前的事情。现在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一提起刘老是记忆犹新,好像他就是我们老鸦庄人。那时他30多岁,因为有文化,庄上的人都称他为刘老师。他为人很随和、热情,且风趣幽默,和庄上的大人小孩都处得来。刘老师在老鸦庄生活的时间不算长,大概就是一年时间吧,但他为老鸦庄所做的事情,所作的贡献,一桩桩、一件件,我们都记在心里。

  关心农村文化生活

  刚到老鸦庄不久,他就在庄上办起了夜校,为的是能让大家识字明理,提高文化生活水平。他的学生有儿童、青年,甚至还有小媳妇、老大妈、老大爷,总之生源不限,年龄不限,谁想学都可以。他的教学方法很新颖,也很吸引人,教材大部分都是他自编的,课程有识字、写字、讲故事、唱歌等。今年75岁的王芝岚老人回忆说:“他不但教我们学文化,还教我们唱歌,教我们唱的歌都是他自编的,其中有一首‘李秀英上夜校’的歌,我现在还能背得上来。”说着王芝岚就唱起来:

  “北风吹,天气凉,李秀英穿上了一件棉衣裳,今晚她要上夜校,花格子书包手中拿,识字课本包里放,回头叫声爸和妈,你们睡觉门莫栓,免得回来再叫门。”

  唱完,王芝岚又说:“我的名字就是上夜校时,刘炽老师给我起的,我现在岁数这么大了,但我还是会常常想起他。”

  关心群众身体健康

  当年春季,庄上有一姓张的小男孩直感头疼,不说话头颈后仰,病情危急,家中父母急得手足无措,那时农村的医疗条件很差,几乎没有一个医生。刘老师闻讯后,及时赶到小孩家中,动员其父母赶紧送宝应医院治疗。见其父母面有难色,刘老师善解其意,劝慰说:“钱没问题,我可以想办法,现在救孩子要紧……”并一同护送孩子到宝应医院。医院诊断为脑膜炎,医生说:“幸亏送的及时,因为这种病来势比较凶猛,如果迟来半小时,后果不堪设想,即使能治好,也会落下后遗症。”接着刘老师就缴钱、取药,忙前忙后,待安顿好孩子才又步行回到老鸦庄。以后,孩子痊愈出院了,孩子的家人非常感激刘老师,甚至视他为孩子的再生父母。他对老鸦庄人民那份真诚无私的情和爱,大家一直记在心上,并传为佳话。

  以前,我们农村有种不卫生习惯,就是大热天农忙时,口渴了就直接跑到小河边,用手捧几捧河水喝个够,这样既解渴又方便。刘老师见了却不赞同,告诉大家喝生水会生病的。也确实如此,在那个年代周围正流传着一种疾病——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这种病当时比较难治。毛主席在送瘟神诗词中就提到过,“华佗无奈小虫何”。经他这么一劝解,大家都若有所悟,以后就改用大麦或大麦芽冲茶喝,因为大麦是止渴生津的。这些虽是细微的往事,但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乡亲健康的关心,一样的情深意长。

  边劳动、边发掘非物质遗产

  刘老师在老鸦庄时实行“三同”,就是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劳动方面不怎么样,有时还会弄出笑话来。记得有一次挑河泥追麦肥,他和别人不同,肩上挑着担子,两只手还要在前捧着扁担。有些妇女(善意地)笑话他,他回答说:“我这是三点支撑——保险。”到夏季插秧时,他也参加挑秧,还是他那种“保险”挑法。因为田间的圩埂比较窄,只有尺把宽,他又不看着圩埂走,一不小心跌倒在水田里(所谓三点支撑没起作用),这会并没有人笑话他,而是让他拉栽秧绳或撩趟(撩趟:栽秧时,或几个人排成一趟,或几十个人排成一趟,一边栽秧一边往后退,如果哪个栽秧人身后没有秧了,撩趟的人就赶紧捡一个秧把丢在栽秧人后面)。

  以前,农村栽秧留传着一种风俗,就是一边栽秧一边唱秧歌。始于何时谁也没研究过,唱秧歌的形式简单、明快、活跃,先是由一个会唱的人领唱,其余的人附和,领唱的人唱完几句或一段,附和的人就唱:“对你格冬对”,一唱一和,有板有眼。内容有民间小调、情歌,历史人物故事,如《王奶奶骂猫》《那日我从门前过》《孟姜女》《华容道捉曹操》等。此时,在后面撩趟的刘老师一听,可来了兴趣,就像见到宝贝似的,赶紧拿出笔记本,一边记,一边手打拍子,嘴里还不停地哼着”当当当……”一个小媳妇很好奇,好奇地看他的笔记本(小媳妇叫丁福余,现仍健在,已年近8旬,住莲花嘉苑),别人问小媳妇,刘老师写的是什么呀?这么认真。“全是12345……”小媳妇笑着答道,以后地方上留下这么一句歇后语:“刘老师的笔记本——全是12345”,从这句歇后语中可以看出刘老师那种对民间音乐的倾心关注和热爱。

  学校的编外音乐老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鸦庄有所小学校,校长卢崇权是个治学严谨的人,教学质量是全县一流的,当时十几里外的学生都慕名前来该校求读。不过,这所学校也有短板之处,全校6个年级的音乐课,几乎无教师可兼,每逢上音乐课就改成体育课,或让学生自习,纯属音乐人材欠缺。因为刘老师曾为该校的文娱节目谱过曲,一来二去,卢校长悉知刘炽老师是个音乐家,却肯为教育事业出力,特聘刘炽老师担任学校音乐辅导。他不但为我们学生上过音乐课,还为两位代音乐课的教师上过课。我有幸结识刘老师,因为他从学校回住处,我们是同路,刘老师没有因为我是小不点而不屑一顾,有时在路上,我们会谈上话。他说,他是陕西西安人,小时是个苦出身,做过童工,参加过红军。他还说,人一生要有志向,要有目标和追求,认定了目标还要努力地走下去,做下去,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60多年过去了,刘老师的话犹在耳边,也影响着我的人生。

  老鸦庄的人民思念刘老师

  刘炽先生在我们老鸦庄,每天的日程几乎是排得满满的。白天参加劳动,有时还要到学校辅导,晚上到夜校讲课,深夜还要在煤油灯下(那时农村还没用上电)谱写他的歌曲……要说他还有点余闲,也就是每日清晨和傍晚,他便会拿出竹笛,跑到小河边或田野间吹上几曲,那悠扬、婉转、动听的笛声,伴着晨曦、伴着晚霞、伴着鸟鸣、伴着炊烟在老鸦庄的土地上不断地展开、升华,透入人们的心田。

  刘炽先生谱写的歌曲很多,他的代表作《让我们荡起双浆》《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老鸦庄大部分人都会唱,而且唱时另有一种情怀。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曾在我们老鸦庄生活过的刘炽先生作的曲,包含着老鸦庄人民对他这位人民的音乐家的永远怀念!

  作为刘老的学生,我无时不在思念他,60多个春秋已成往事,然而刘老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将永铭心间。赋小诗一首,以志感怀。

  思 念

  务农老鸦近一载,

  往事历历常在怀。

  惊闻刘君已辞世,

  仰对苍天寄泣哀。

  原载于《宝应文化月刊》2018年5月号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