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文学艺术 宝应文学 查看内容

锦书一封寄台胞:眷念同胞亲,最浓思乡情!

2019-4-3 17:38| 热度:4339 ℃ |作者:张银中|来源:晚安宝应|我要投稿

清明节快到了,前天下午没事,听着手机里播放的“彩云追月”,就想起了在台湾多年的宝应老乡张鸿藻先生,每到这个时候张先生都要回家乡祭祖的,今年清明节期间能否再一次见到你?张鸿藻先生,土生土长的宝应氾水韦镇人,今年已经有85岁高 ...

  锦书一封寄台胞

  清明节快到了,前天下午没事,听着手机里播放的“彩云追月”,就想起了在台湾多年的宝应老乡张鸿藻先生,每到这个时候张先生都要回家乡祭祖的,今年清明节期间能否再一次见到你?

  张鸿藻先生,土生土长的宝应氾水韦镇人,今年已经有85岁高龄了,1948年去了台湾,家中有三个孩子。我与之有缘相识,是因为我2008年为了纪念宝应改革开放三十年而选编的《宝应建设巨变》画册。我的同事王乃庄先生将画册赠送了他在台湾的同学张鸿藻先生。张先生收到画册以后很高兴,不仅先后写了两封信谢我,回宝应还不辞旅途劳顿的看望我并与我们合影留念。这两天我把他分别于2009年8月和2010年4月寄给我的两封信拿出来看看,辗转反侧,从信的字里行间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旅台耄耋老人浓浓的思乡情怀。

  他在第一封信里首先称呼我为银中先生,这令我非常感激。虽然,我与他素昧平生,但看得出他为人真诚,对人非常尊重。在信中,他把我的画册称之为大作,称“画册收罗广泛,取景壮丽,光色俱佳,纪实与艺术兼备……”尤其是信中提到,“久客他乡,得有大作为伴枕旁……大慰乡思矣!”先生对画册爱不择手,把它放在枕头旁边伴他入眠,充满了一种对家乡、对亲人日夜思念的牵挂和想见而见不到的渴望,每每看到这里,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时隔8个月,张先生又给我寄了第二封信,信是用“中华语文研习所”的信笺写的,繁体的钢笔小楷字非常漂亮,竖写的格式让人看了特别赏心悦目。信里说,他“春节期间到美国和香港盘亘游历,迟复为歉。”“对于续寄大作与数位宝中旅台同学分享,自所乐为,惟寄费当不能少……”又说,“故乡三月,又值草长莺飞之际,神驰不已……”他不但将这本反映宝应建设历史巨变的画册放在自己身边,还要求续寄一些与他的同学、同乡分享,言语之中对家乡的春天更是心驰神往,充满了急切的乡思和无尽的遐想……

  感受时代脉博,建筑是一个城市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缩影,是凝固的艺术和无声的诗。两千多年来,李白、范仲淹等许多大诗人也留下了大量赞美宝应的诗篇;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在宝应游览赋诗;少年周恩来随嗣母陈氏到宝应表兄陈式周家读书;温家宝总理到宝应考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泵站选地址;回良玉副总理为南水北调宝应站工程奠基……等等对我们了解宝应的过去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寻古迹,觅旧影,一部《宝应建设巨变》画册为我们留下了绚丽多彩的文化遗产。既展示了宝应的古今风貌,又反映了宝应地方建设文化,还能够慰藉少小离家的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思乡情怀和桑梓之情,这是我所没有想到的。

  眷念同胞亲,最浓思乡情,萦绕在头脑里的那一曲离愁、一腔乡怨终究挥之不去,我相信随着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进程不断加快,同胞的心灵距离会越来越近,也会更加热爱这一方故土宝地。

  文字整理/阿夏

  作者简介

  张银中,1939年7月出生于宝应泾河,从事过报社文字和人秘工作。编写、出版《宝应建设巨变》画册。

  编审/黄河

  主编/阿紫

  视觉/空青

  客服/小婉

  本文系晚安宝应(ID:waby2018hh)出品,宝应生活网经授权转载。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