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新闻资讯 周边热门 查看内容

南水北调东线首座泵站流道源自“扬州设计”

2013-2-22 15:49| 热度:6679 ℃ |来源:新华报业网|我要投稿

  新华报业网讯 国家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新建的21个大型泵站中,他的团队承担了其中15座泵站的流道水力设计任务;因为他的设计更加有效,东线首座泵站流道还曾用其替代国外设计,使得自主设计日后被重视和推广。2 ...
  新华报业网讯 国家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新建的21个大型泵站中,他的团队承担了其中15座泵站的流道水力设计任务;因为他的设计更加有效,东线首座泵站流道还曾用其替代国外设计,使得自主设计日后被重视和推广。2月17日,南水北调工程泵站流道水力设计师、扬州大学水利学院陆林广教授首次接受媒体采访,揭秘了工程实施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南水北调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东线工程从我省江都境内的三江营引水,沿京杭大运河逐级提水往北输送,重点解决苏北、山东、天津及河北东部的缺水问题,涉及人口1亿多人。东线工程输水干线长1156公里,全线分为13个梯级抽水,需要建设大型泵站51座,其中一期工程新建泵站21座,现已基本建成,今年3月,江苏段就将正式开始向山东输水。
  陆林广告诉记者,成功送水同时还需考虑节能减排和降低调水成本,所以泵站的工作效率就至关重要。大型泵装置主要由进水流道、水泵和出水流道组成。如果把水泵比做“心脏”,那么进、出水流道则是与“心脏”紧密相连的“血管”。过去,国内外普遍重视水泵模型的研究和开发,而对流道的水力设计不够重视,在他看来,这束缚了大型泵装置效率的发挥。
  陆林广的贡献在于,他从流道水力设计的角度,对现有泵站进行了优化和提升。陆林广从1982年开始,选择流道水力设计这个当时较为冷门的学科研究方向。他汲取了计算流体动力学和运筹学中先进理论及方法,经过20年努力,实现了流道水力设计从一维到三维方法、从简单计算到优化设计的跨跃。而这一自主研发成果的推出,直接促成了日后与国外设计的一次著名“碰撞”。
  宝应站是东线工程开工典礼所在地,也是东线工程兴建的第一座泵站。当时,该站引进了日本的水泵设备和技术,一些专家主张整个泵装置成套引进,除水泵设备外,进出水流道的水力设计也同样引进。陆林广凭借多年的研究经验,对日方设计的流道提出了质疑,认为其虽可用但并非最佳。他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宝应站重新设计了流道,通过计算机仿真和模型试验比较,新设计的流道比日方流道的水头损失减少了15cm。经过泵装置模型试验检测,新流道的使得泵站效率提高了2%。各方为此重启论证程序,最终,确定宝应站采用陆林广的设计方案。2006年宝应站建成后进行的现场测试表明,泵装置效率达到82%以上,创造了国内低扬程泵站泵装置效率的最高纪录。
  从此,陆林广的自主设计声名鹤起,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单位先后邀请他担纲流道优化设计。在东线一期工程的21个新建大型泵站中,15座站的流道设计由他的团队完成。他还优化改进了成套引进日本设备技术的东线工程金湖站和泗洪站流道。目前,这一成果已在南水北调和国内其它重要工程的48座大型泵站得到了应用,经水利部有关权威机构的严格测试,48座大型泵站总装机容量为38万千瓦,按泵装置效率提高7%、每年运行5000小时计算,每年可节电13000万千瓦时,每年产生经济效益上亿元。
  陆林广现在被业内人士称为“国内大型泵站流道设计第一人”,但他一直不愿接受这个称谓。“在退休之前赶上了国家大型工程的建设,多么荣幸啊!”陆林广一直对此心存感恩,他在承担南水北调工程设计任务过程中,挂在嘴边上的总是一句话,“南水北调工程是百年大计,一定要尽可能把最高水平发挥出来,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不要留下遗憾!”(刘怀玉 张晨)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相关阅读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