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南水北调搬迁的扬州首批村民住上了小洋楼。 何世春 摄 昨天,南水北调工程试通水,在欣喜之余,我们不能忘记工程“移民”的贡献。2002年宝应县夏集镇万民村产生首批为南水北调工程搬迁的扬州“移民”。 如今,这些“移民”生活得怎样?本报记者前往他们现在的住处一探究竟。 A 2000名百姓配合拆迁 一晃11年过去了,62岁的余永祥迁到新家以后出生的孙子都已经9岁了。 余永祥现住夏集镇万民村东风组,他从1.5公里远的一个叫余新桥的地方搬迁到这里。“我记得是2002年11月份,老支书向我们传达了信息,做我们的工作,第三天就开拆,一个星期,我们就全部拆完了。” 夏集镇党委副书记胡永发当时担任搬迁工作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当时夏集镇有7个行政村592户3700多间房屋需要拆迁、2000多人需要搬迁,万民村涉及人数最多。 “老百姓都很配合拆迁,在当时补偿条件都还没谈好的情况下,这是很不容易的。”胡永发至今仍这样感叹。 B 政府送鱼送肉给我们过年 当时,万民村的“移民”多数和余永祥一样,留在了万民村的另外一个组东风组。由于拆迁来得太突然,多数村民住到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对于那年冬天,同样搬迁到东风组的李春富记忆犹新,“政府给我们送了鱼、肉、被子,让我们过了个快乐年。” 余永祥则介绍,“我们家当时一共6口人,在春节前盖好了新房一栋两层半的小洋房,成为这里第一个盖起新房的人家。” 年后,搬迁到这里的“移民”,陆陆续续盖起了新房。 C 面对新生活,他们很满足 如今,万民村“移民”安置区面貌焕然一新,一排排“洋房”,宽阔的庭院,比“城里人”居住条件还要好。 “这些房子虽然是村民自己建的,但都是经过了详细规划,建筑风格要求一致,所以很漂亮,很整齐。”胡永发说。 “移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房子漂亮了。搬到安置区后,政府给他们修了公路,安装了水、电等设施,设立了卫生服务站,大大方便了生活。“以前孩子上学要走2公里,而且是烂泥路。”李春富说,现在学校近了,门口都是水泥路。 另外,自从工程建设以来,村里面再也不淹水了。“我们这边地势比较低洼,以前每年雨季的时候都要淹水,现在这个南水北调工程修建后,水都随河道走了,再也不淹水了。” “听说今天南水北调工程试通水了,我们也很高兴,因为这个事情不但对国家来说是一件大事,对我们来说,也是很有利的,而且政府也没有亏待我们,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新生活,我很满足。”李春富说。 D 扬州1845户“移民”为国让路 在最近10来年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还有不少“移民”。如与夏集接壤的柳堡镇,就为南水北调一个配套工程“移民”,搬迁涉及郑渡村和柳堡村,258户1000余位村民。2012年6月动员,9月底拆迁已结束。 柳堡镇拆迁办副主任蒋承益介绍,目前他们已就近盖了三幢安置楼,每幢安置24户,共72户,2013年春节有两幢分配,另外一幢目前正在验收;其他76户到中心集镇安置,3幢集中安置楼,目前建好一幢,其他两幢即将开工;另外有两个安置点,采取由农民自建的方式,水、电、网络等也是直送到位。“群众比较支持,对政府的安置比较满意。” 记者从南水北调东段工程指挥部获悉,目前南水北调东段工程在扬州共涉及拆迁房屋面积28.86万平方米,涉及1845户。他们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贡献,显然是无法忽略的。正是他们“让家于河道”、“为国让路”,才成就了南水北调这项伟大的国家工程。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