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高中是最枯燥的;也有人说,可回首时,高中的拼搏最铭记于心。与宝应中学潘文新校长对话,他用苹果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从没有为苹果树浇水施肥的人,是吃不出苹果的香甜的。高中的辛苦与幸福,二者并不矛盾,教师和学生都应关注生命质量、生命状态,幸福地活在当下。这些年,宝应中学一直在追寻幸福的路上,人文精神就是开启这条幸福之旅的学校密码。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给县中打上了“唯升学率”的标签,随之带来的是学生们的苦不堪言。高中生活的代名词只能是一个“苦”字吗?宝应中学用实践告诉人们——绝不能用牺牲今天的幸福去换取明天的幸福。升学率固然要抓,要抓好,但师生的生命质量、生命状态同样必须关注。成绩和快乐的兼得之法从何而来?宝中的人文之旅给你答案。 校园:精神引领润物无声 春日的宝中校园,勃勃生机。自2013年搬入新校区以来,校园环境的建设被上升到新的高度。一条路,一座桥,一片湖,甚至每栋楼的名字都赋予了教育意义。也是从那时起,“人文综合体验”这个新名词走进了宝中。作为江苏省高中人文综合体验课程基地,如何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说话”,让校园成为一个充满人文体验的教育场?宝中人的思考独具匠心。 宝中的校训仅有两个字——“真恒”。位于学校校门口的真恒广场,两个红色大字镌刻在巨石之上。真恒,求真知,做真人;有恒心,秉恒爱。这正是人文学科的核心价值——唤醒人、净化人、纯粹人、启迪人、解放人、发展人的高度概括。 以身体之,用心验之。学校正在打造的校园环境中,设计之用心足见“体验”理念的融入。“良心觉醒了,灵魂才伟大”“没有想象力,科学就没有进步”,读着人工湖上桥两侧用汉白玉雕刻的东西方名人名言,仿佛穿越时空。一侧是李白、陶渊明的“至理名言”,一边是法拉第、麦克斯韦的“人生感悟”,无声中给人力量和指引。这座桥被命名为“晤圣桥”,取名的过程叫人感动。老师们翻阅了大量资料和地方史料,查到相传老子和孔子曾在宝应相会,结合桥上东西方36位名人名言的设计,最终在数十个桥名中精选出“晤圣桥”这个名字。 每一个字都推敲的例子,并不止这一处。女生宿舍取名为静宜楼,男生宿舍取名为弘毅楼,三座教学楼分别为怀仁楼、致和楼、咏善楼,就连食堂都有楼名——敬源楼。这些名字都选自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每一个楼名也传达着学校对学生的精神引领。 教学楼里,老师办公室就在班级的对面,无论何时,让学生始终感受到“高中,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战斗”。班级里,学生视线所及、伸手可触的地方,都有杂志、图书、报纸供学生阅读,学校将图书馆化整为零,教室成为一个个“流动图书馆”,改变了过去借阅率低的现象。教室也是班级文化创意大赛的平台,学生自主设计独具特色的个性布置,形成了立体多元的文化氛围。 团队:行走现实和理想间 高考给高中学校带来了升学的压力,但这并不阻碍学校带领师生们寻找幸福的脚步。现实情况是,学校不得不让学生较多地埋身于文化学习、繁重作业和频繁考试中。因为只有“脚下的现实”站稳了,才能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来改变现实。可这种“妥协”并不是终点。 在宝中有很多“典型县中”不一样的“任性”一面:每年春天都要进行一次的徒步15千米的春游,连续举办9届的“红五月”艺术节,连续举办4届的班级文化建设创意大赛,每学期两到三次的大师讲堂,每天两次、雷打不动的集体跑操……学校为学生设置了各种常态化的课外活动,并且规范教师“永远不侵占学生任何一点课外活动的时间”。除此之外,学校的学生会、广播台每年招新并开展活动;每年学校制定经费预算时,唯独对团委不预设上限,“活动要用钱,需要多少就批多少”。种种规定,无不体现尊重人、发展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对待学生是这样,对待老师也是这样。去年年底,位于学校润德楼12楼的“教师发展中心”投入使用,这里的乒乓室、台球室、健身房、体能测试中心、休闲茶吧、音乐沙龙、淋浴房等场馆,每日定时面向教职工提供全方位的贴心服务,被老师们称为“最温暖的心灵后花园”。引燃教师激情的还在于给老师们设立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成长杯”、“成才杯”、“成就杯”的赛课制度;教研组、年级组、行政领导的竞聘制度;备课组长的考核制度……机制让每位老师都找到自己的坐标、力点和方向。 学校关注的不仅有师生,还有那些容易被遗忘的人群——保安、宿管、图书管理员、文印室员工……每学年最重要的一次校长联席会议,除了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外,最多的时间是在讨论和评价这些“平时聚光灯关注不到的人们”,开学时学校会把大家公认的“校园中的亮点”呈现出来,包括后勤人员、一线教师等约三分之一的教职工,让他们在开学第一天光荣地登上宝中的报纸、当地的媒体,醒目凸显出“宝中成长,因为有你”的主题。 课堂:重新架构唤醒学生 宝应中学的“理想课堂”改革起始于宝中高考成绩文化类本二上线数全省第一的2008年。显然这样的改革,不仅是为了分数。因为宝中人看到,更高效的课堂是人的课堂,既能使学生有效地应对高考,考上理想的大学,又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并享受学习的过程;既“为学生未来三十年打基础”,又让学生高中三年“活在当下”,体验幸福。 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如何达成?宝应中学给出的答案是课堂结构的重建。宝中打造的“理想课堂”把课堂结构定为“三段六环”大课堂。“三段”即课前预习、课中互学、课后迁移;“六环”即课堂上的目标解读,小组讨论,分组展示,互动质疑,达标测试,循环预习。通过对课堂器物改变、教学流程改造、班级文化改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这种结构也能有效削弱与限制老师的“权力扩张”,恢复和放大学生的“学习自主”,确保质量达到一个相对高的“基准”,且质量的“间差”也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有效保障课堂的高效和活力。 教师“退隐”、“虚化”到“幕后”,唤醒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厘清,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理想课堂”让学生明白了,学习其实就是自己的“私事”。学习的主体永远是学生自己,学生永远是自己在学;学生永远是自己教自己。学习必须经由自己才能完成,他自己才是学习的通道、路径、载体。 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由“被动学”,变成了“主动学”;由“痛苦学”,变成了“快乐学”;由“孤独学”,变成了“合作学”;由“单一学”,变成了“全面学”,这些改变在每一个宝中学生身上正真实地发生。2014年高考,宝应中学再次领跑全市。8人被清华、北大录取,3人进入全省前100名;王宇澄同学摘取扬州市文科状元。文化类本一达线701人,文化类本二达线1499人。 但宝应中学绝不是一所单纯追求升学指标的学校。高考压力下,宝中学生仍保持着探究事物的好奇和激情;高考临近时,校园的操场上反而出现更多高三学生的身影;虽然高考不加分,但不减宝中学子参加全省数理化奥赛的热情,2014年21名学生获得省一等奖,又创历史新高;去年高校自主招生现场,知识面广、谈吐自然、表达得体、充满自信,是名牌高校招办老师对宝中学生一致评价…… 课程:学科融合体验学习 数理化成绩优异是“典型县中”的特征之一,宝中也不例外。可例外的是,在申报全省课程基地时,宝应中学却出人意料地选择申报在外人看来并不擅长的“人文综合体验课程基地”。 “人文综合体验课程基地不是噱头和标签,人文应该是每个活生生的当下,人文的目光应该聚焦每一位师生。”而这种聚焦,校长潘文新理解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让所有老师欣喜的是,自从课程基地建设启动以来,人文学科间的壁垒打破了,跨学科的主题式综合课程初现雏形;对课程感悟、理解、运用的手段丰富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了抓手;课程实施所依托的场所也不再是单一的教室,正在兴建的“9大中心”将颠覆传统的学习情境。 人文综合体验课程基地由9大中心构成,即综合课程开发中心、情境阅读体验中心、人文之旅课程中心、戏剧创作表演中心、影视鉴赏课程中心、宝应文化体验中心、文明礼仪培训中心、江淮考古课程中心以及学校历史研究中心。“9大中心目前正在进行施工建设,将来很多学科的上课方式都将因为这9大中心而改变。比如师生们对课文进行二次创作,可以将角色扮演搬进戏剧创作表演中;与课文有关的影视作品,学生们可以在影视鉴赏课程中心得到‘延伸学习’;图书馆也将分区域打造成情景阅读体验中心,当学生们手拿线装古典书籍盘坐在蒲垫上,会自然融入书中的意境。”副校长宗兆宏对人文综合体验基地的建设充满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具有世界课程改革先进理念和趋势的学科综合课程,也将随着人文综合体验课程基地的建设而成为探索方向,例如语文、历史、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合作开设的主题综合体验课程《毛泽东研究》,将不同学科内的相同或相关主题进行全面整合和延伸,专题式授课,所授课程实现逻辑严密、结构紧凑、高度融合的强大优势。 总之,这是一所不一样的学校,它,目光远大、精气神充沛;这也是一所不一般的学校,它创造力旺盛,生机勃勃,因而在教育的路上显得个性鲜明而让人难忘。(蒋斯亮)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