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名人 查看内容

刘宝楠新论(上)

2015-10-15 10:33| 热度:8315 ℃ |作者: 刘金城|来源:宝应文化月刊|我要投稿

作为一个卓越的经学家刘宝楠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它既有一般性的原因,也有特殊性原因,特别是它的特殊性,是别的学者所不具备的,这也是他取得特大成功的关键。可在刘宝楠的研究上,还 ...
  刘宝楠,字楚桢,号念楼,清宝应人。道光二十年进士,先后任文安、元氏、三河知县。清卓越经学家,朴学大师,扬州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乾隆五十六年二月初五日出生于宝应东门里第韫山楼。韫山楼乃先祖刘永澄宅之一楼,宝楠儿时读书于此,后嘉庆年间楼圮,宝楠思之不己,故号念楼,称念楼先生。故居在中大街卢家巷内,为刘宝楠所置,但不足一年居。刘宝楠七月能言,三岁解哦诗。五岁而孤,母乔氏躬身授经,五岁授之以诗,七岁授之以礼。十二岁受教于乔谦德,长则问业从父大儒刘端临。学行闻乡里,为诸生时,与仪征刘文淇齐名,人称扬州二刘。
  父履恂,乾隆五十一年举人,国子监典簿,著《秋槎杂记》、《义迹山房诗钞》。曾作《示小儿窦十诗》。窦十,宝楠乳名。母乔氏,为履恂继娶,清著名诗人诗论家乔亿孙女。幼涉书史,通文艺。宝楠子三人,女二人,恭冕为次子。
  刘宝楠的家世
  宝应刘氏为宝应朱刘乔王四大望族之一。大门有一付楹联曰:“西汉文章渊流远,东林理学德泽长”。有人据此而推论说,这西汉文章是指西汉大儒刘向,这也就是说刘向是宝应刘氏的远祖。如果此说成立,可向上追溯,刘向是汉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刘交才是宝应刘氏的始祖。刘交是汉高祖刘邦的胞弟。
  宝应刘氏系吴郡,明洪武年间始迁入宝应,自此才建立家谱。
  以刘寿为一世。刘寿也只能说是近始祖。在刘氏的儒学上,出现了明前三刘与清后三刘。前三刘从刘宝楠说,“安宜三刘,淮海儒宗”。这三刘是刘继善,刘永澄,刘永沁。后三刘从学术界说,“刘氏三世”。这三刘是刘台拱,刘宝楠,刘恭冕,创立了刘氏论语学与端临学派。刘宝楠之后,晚清又出现了新二刘,他们是刘岳云与刘启彤,为新学先驱。
  刘宝楠的一生
  刘宝楠的一生,可以用三句话概括,这就是,病魔缠身的一生,颠沛流离的一生,奋发有为的一生。
  嘉庆十一年,刘宝楠十六岁,应郡试,为县学生。这一年,是他步入扬州的第一年,也是他面向社会人生的第一年。就在这一年受到扬州太守伊秉绶的赏识,招置门下,与其子念曾同从高邮宋茂初受读。第二年,肄业安定书院。十九岁,始作《宝应图经》,这也是他第一部著作。
  刘宝楠在科举的道路上并不顺利。二十岁,因宝应训导张鼎到官,始补廪膳生,又以优行生荐举学使汤金钊,二十九岁举优行贡生。乡试却屡次不第。道光八年,三十八岁的刘宝楠又因乡试不第,才与同试学友相约各治一经,始作《论语正义》。四十一岁,应乡试又不第,计前后十一次,便与刘文淇相约,闭户著书,不复应举。四十五岁,刘宝楠违约应试,那是有感于里下河受水患之苦,为争话语权而试的。秋,举江南乡试第四十名。道光二十年,五十岁,会试中式,成进士,第八十六名。五十一岁,赴文安任。
  自刘宝楠十六岁进入扬州后,直到五十一岁赴文安任,其间三十五年,刘宝楠为求学,为生计,为科举,一直过着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生活。道光六年,时年三十六岁的刘宝楠,因九年之间,宅凡四迁,有感于浮家南北,自作《江淮泛宅图》记之,并属刘文淇为之序。道光六年后,刘宝楠的生活仍不安定,于十二年,十七年,十九年,又举家迁徙三次,终归宝应。刘宝楠更是去了很多地方,除宝应,仪征,扬州外,还去了保定,安徽与京师。
  刘宝楠自十六岁去扬州,直至五十一岁赴文安任,除归里七年,仪征三年,保定二年,实居扬州二十三年。其时,己闻名于扬州,与刘文淇齐名,人称扬州二刘。这固然是因为刘宝楠的才学,但亦与受知于扬州三个太守有关。除伊秉绶外,还有刘源灏与李璋煜。伊秉绶让刘宝楠与其子伊念曾受读于宋实甫并肄业于安定书院,刘源灏聘刘宝楠主讲广陵书院,李璋煜榜示通衢,表彰刘宝楠经学,以敦勉多士。刘宝楠学成于扬州,多年授徒于扬州,主要的学话动也在于扬州,他对扬州的教育,经学与郡学都作重要贡献。这也无疑对于扬州学派中期的发展,对于宝应的宝应学派,端临学派,与外界学术交流,都有着重大推动作用。
  刘宝楠的一生,不仅受苦于颠沛,更受苦于病魔的折磨,这已严重的影响了他的生活与写作。
  这可以从一些诗文中看出。
  刘宝楠在《宝应诗事》中写道,“予五岁而孤,弱不胜衣。”《纪哀》诗也这样写着,“少孤苦病赢。”到了成年依然身赢多疾。以致影响了他的写作。例如,《胜朝殉扬录》,就因为病目,而由刘恭冕代作。《论语正义》时作时缀,以致不能终篇。他的病,不是一时之病,而是病缠一生。不是一种两种,而是身备百疾。不是小病小痛,而是时有沉疴不起。他就曾写有《卧疴杂咏》七首,《病起杂述》四首,述其病情。他有病目,“病目已三年,诊治罕有应”。他有病腰,“倨句如折磬。”他有失眠,“偶然得一眠,惊觉心如忤。”他有浑身疼痛,“匍匐床第间,呼痛难茹。”对于这样的病症,又无钱医治,诗中写道,“羞涩探空囊,踌躇舞破甑”。真是贫病交加。刘宝楠至此也不能不发出这样感慨,“疾苦轻生死,何论功与名。”
  刘宝楠到了晚年又添新症,以至手颤不能举碗。于咸丰五年九月二十四日子时以病足肿殁于三河县官邸。
  尽管如此,刘宝楠却是奋发有为的一生。这可用两句话概括,作为官员,他是循吏,作为儒者,他是大师。
  刘宝楠官员生涯计十六年,《清史稿》《清史列传》皆有传,评之为循良。刘宝楠对自己的官员生涯也很重视,这从他自撰的墓志铭中可以看出。墓志铭写得很短,只有三百多字,但全部内容就是他在几个县为老百姓办的几件事情。而他的著述却只字未提。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做了官的刘宝楠,他这时只是一个官员,而不再是学者了。在他看来,能为老百姓办几件事就是他最大的安慰。所以,他的从政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勤政利民。最典型的是,也是为《清史稿》所载的,官文安日,审结积案千四百事。刘宝楠官文安时,也自涉一案,为杜棠案。文安堤工,旧例旗三民七,宝楠捐俸修理,屯旗怙势不出资助,相为观望,遂致溃决。宝楠依例举办,不少假借,屯目杜棠等遂掇拾差徭各事,赴都越控,被参卸任,邑民数千人将诣京呈诉,且乞留,宝楠固止之乃已。及案定,获昭雪。丁晏在《念楼集序》中,为我们留下刘宝楠这个循吏最后形象。据丁晏讲,咸丰三年,也就是刘宝楠逝世的前二年,刘宝楠时任三河县知县,带着重病单车走都中,为县里办事。丁晏的儿子丁寿昌在户部供职,刘宝楠找过他。丁寿昌这时到的刘宝楠是,“气郁涕零,至手颠不能举碗。”这大概是刘宝楠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一个镜头了。
  作为一个卓越的经学家刘宝楠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它既有一般性的原因,也有特殊性原因,特别是它的特殊性,是别的学者所不具备的,这也是他取得特大成功的关键。可在刘宝楠的研究上,还有待深入,真正把握刘宝楠的学术优势。
  要真正把握刘宝楠的学术优势,我以为最重要的切入点便是研究刘宝楠的经学思想。这在刘宝楠的《问经图序》和刘恭冕的《论语正义后序》中做了总结,其要点有三:
  一、欲治圣经,先通小学。这被刘宝楠看做治经的最高原则。
  这是汉学治经的方法,开创者也最有权威者便是汉代的郑玄。刘台拱是最推崇郑注的,而且尤善郑氏论语,刘宝楠在治《论语》前,也是专门研究过郑注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刘氏论语源于郑氏论语。
  二、实事求是。这就是坚持考据方法。宝应的王懋竑以精核而名世,刘台拱又都是精粹之作,他们科学的研究方法,影响了清一代,当然也就对刘宝楠更有影响。
  三、不为专己之学,亦不欲分汉宋门户之见。汉宋兼容本是宝应学风,这在隆汉贬宋的时风中,则成为宝应学者的长项。宝应既有王懋竑、朱泽沄创立的宋学宝应学派,又有刘端临创立的汉学端临学派,这既加深了刘宝楠的宋学汉学的功力,又为刘宝楠的汉宋兼容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说刘氏论语源自郑氏,但它又有创新发展,这就是它接纳了宋学,汉宋兼容。
  刘宝楠的经学思想,一条一条地看,并不新,但将它结合起来看,就是全新。它有一个理论系统,它既是历史性的总结,又代表了清学的思想。这种思想决不可能出现在乾嘉,而只能出现在咸丰。这是对乾嘉经学思想重要的反拨。
  我们说,每一个大学问家,无不是杰出的思想家。正是刘宝楠杰的经学思想,成为造就这个一代经学大师的关键。
  另外,清代这个时代也造就了刘宝楠。
  其一、清代已进入了集大成时代。
  其二、学术空前繁荣,涌现大量学术成果。
  其三、小学理论高度发展,在历史上有重大突破。
  就论语学本身而言,刘台拱的《论语骈枝》著述在先,影响极大,它不仅成为《论语正义》最精粹的部分,而且是它的先驱,刘氏家族对论语的研究,也成为造就刘宝楠的一个重要因素。(待续)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相关阅读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