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地名历史文化研究和保护传承工作,宝应县于今年5月启动了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工作,结合前期《宝应县地名通典》以及《政区大典》宝应篇的编辑工作,从收集的近2500个老地名中,在广泛征集各镇意见的基础上,兼顾了历史地名的知名度、含金量、文化影响、传承价值等因素,经县地名命名论证专家组组的集体论证,最终将本县行政区域内的街巷路等97个经典老地名纳入首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并长期予以保留,未经县人民政府或上级有关部门批准不得更改。 宝应县首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 序号 类别 标准名称 汉语拼音 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1 路 叶挺路 YetingLu 因县属自南宋嘉定年间之后,一直在大新桥西,自古即有县前大街之后,还被称为东西大街、宁国路等。1912年称作中山路,汪伪时期叫高蔡路。1946年改为叶挺路,1981年向东延伸至淮江公路。东起淮江公路,西至运河路。 叶挺路:因县属自南宋嘉定年间之后,一直在大新桥西,自古即有县前大街之后,还被称为东西大街、宁国路等。1912年称作中山路,汪伪时期叫高蔡路。1946年改为叶挺路,1981年向东延伸至淮江公路。东起淮江公路,西至运河路。 2 路 安宜东路 AnyiDonglu “安宜”原为本邑县名,今为县城所在地镇名。此路于1969年建成,初名前进路。1981年更名为安宜东路。东起淮江公路,西至安宜南路。 3 路 安宜北路 AnyiBeilu “安宜”原为本邑县名,今为县城所在地镇名。因此路通向城区北部,定名为安宜北路。1984年该路由安宜南路向北路延伸,北起二里干渠,南至叶挺路。 4 路 安宜南路 AnyiNanlu “安宜”原为本邑县名,今为县城所在地镇名。因此路通向城区南部,1981年定名为安宜南路。北起叶挺路,南至南园西路。 5 路 南城根路 NanchenggenLu 明建宝应县城,于1953年全部拆除后,填平护城河,沿南城墙根开辟新路。因此路靠近原县城南城脚跟,故定名南城根路。东起工农路,西至运河路。 6 路 贾家沟 JiajiaGou 明清时期这一带原为水汪湿地,因贾姓首先落户而称贾家沟。来自县东各地的船只在此靠岸,渐成下河码头。20世纪50年代初建油厂后,水面渐次成陆,民居增多,形成街巷。东起油厂北大门,西至工农路。 7 路 花城路 HuachengLu 此地原为乞丐聚集之地,名曰化子城,在县城北城墙体的窑河北岸。1981年筑路时定名花城路。东起泰南路,西至安宜北路。 8 路 芦松路 LusongLu 此处原为明初东海侯陈文的墓园松岗。地势高敞,松柏苍翠,为旧时宝应一景。荒废后芦苇杂草丛生,俗称芦松墩。筑路时定名为芦松路。东起四通路,西至磨子口。 9 路 泰山东路 TaishanDonglu 此路乃是从明建泰山殿遗址通过的东西长街。因县城有古遗址泰山殿,且该路又位于苏中北路之东,故名泰山东路。西起苏中北路,东至淮江公路。宝应生活网 10 路 泰山西路 TaishanXilu 此路乃是从明建泰山殿遗址通过的东西长街。因县城有古遗址泰山殿,且该路又位于苏中北路之西,故名泰山西路。西起运河路,东至苏中中路。 11 路 东阳路 DongyangLu 据刘宝楠《宝应图经》记载,宝应西境为秦置东阳县。为铭记历史沿革,此路名曰东阳路。南起南园东路,北至四顷荡。 12 路 邗沟路 HangouLu 东汉末年,陈登开凿邗沟西道夹耶渠。今穿过小新桥至大新桥的河道,即是其中一段。为铭记这一页历史,将20世纪60年代开挖的中沟河东岸定名为邗沟路。北起大兴干渠,南至南园南路。 13 路 下河边路 XiahebianLu 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夺淮后,泥沙逐年沉淀,垫高运河河床。里运河段称为上河,河东地区即成下河。宝应如是,1953年在城南扩建三马路,后改名为下河路。北起工农路,南至南园路。因此路靠近城市河边,宝应人习惯称运河为上河,称城市河为下河,故名下河路。 14 路 解放路 JiefangLu 明末此处设北镝楼阻挡倭寇,因名北挡路。1948年12月9日,解放军由此分两路,从北门和西门进入县城。故名解放路。北起泰山路,南至叶挺路。 15 街 北大街 BeidaJie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筑宝应县城时,北门曰斗拱。此街北起原水产公司门前(原北城门口)南至中医院大新桥门诊部。 16 街 中大街 ZhongdaJie 中大街和与之相连的南大街、北大街,原是横贯县城南北的主街,均建自明代以前。此街北起县中医院大新桥门诊部,与叶挺路交会后,南至鱼市口。宝应生活网(www.ibaoyin.com) 17 街 南大街 NandaJie 鱼市口西首,原有清顺治二年跨宋泾河而建的涌莲庵,俗称小桥庵,庵前有牌坊为山门,为南大街的起点。今南大街北起鱼市口,南至南城根路。 18 街 牌楼口 Pailoukou 建于明代的泰山殿,有山门“天下第一后山”坊,俗称牌楼,耸立于街北侧,此街即被称为牌楼口。东起北门外大街,西至解放路。原泰山殿牌楼,故称牌楼口。 19 街 北门外大街 BeimenwaiDajie 宝应县城北门名曰斗拱,此街因位于县城北门外而得名。今此街南起北大街,北至铁桥口。此街位于原县城北门外,故名北门外大街。 20 街 铁桥口 Teiqiaokou 明代邑人郑牧在此处建有铁桥一座,贯通东西往来。后来虽多次更换建材,扩宽桥面,而桥名未改,逐渐形成以铁桥口为名的街巷。东起安宜北路,西至北门外大街。 21 街 县南街 XiannanJie 南宋嘉定年间,县令贾涉迁县属还嘉定桥西旧基。街门正对一街道,向南延伸至学官。故名。此街北起叶挺路,南至多子桥。此街也因位于县署驻地之南而得名县南街。 22 街 军民街 JunminJie 明崇祯元年(1628年)县令李如玉在宁国寺建痘神庙,此街得名痘神庙街。“文化大革命”时,因县人武部在此巷首,易名为军民街。此街北起叶挺路,南至五条街。 23 街 朱家巷 ZhujiaXiang 此巷为元末明初朱氏家族自苏州迁来宝应的聚居地。巷北首原有清湖北布政使朱士达题写的“古朱家巷”牌坊一座。南临学宫,巷内有朱氏兄弟三进土宅等故址。此巷北起叶挺路,南至小新桥。 24 街 东门大街 DongmenDajie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重建宝应县城,开有五门、东门曰宾曦……城内一东西走向的街道直通东门,故名东门大街。此街西起五条街,东至苏中中路。此街也因靠近原县城东门,故称东门大街。 25 街 鱼市口 Yushikou 明清时期,宋泾河自小桥流出后,河面较为宽阔。每日晨起渔民满河设摊成市。镇区居民纷纷前来选购。故名鱼市口,沿称至今。此街东起五条街,西至中大街。 鱼市口:明清时期,宋泾河自小桥流出后,河面较为宽阔。每日晨起渔民满河设摊成市。镇区居民纷纷前来选购。故名鱼市口,沿称至今。此街东起五条街,西至中大街。 26 街 五条街 WutiaoJie 此街形成于明代,为痘神庙街、鱼市口、东门大街、城隍庙街和张仙庙桥交汇处,五街会合,为旧时宝应一景。故名五条街。
27 街 城隍庙街 ChenghuangmiaoJie 此街形成于明代,在城隍庙前和横跨宋泾河的忠佑桥之间通过,故名城隍庙街。西起五条街,东至安宜南路,自1993年起,在原城隍庙址重建宁国寺。于寺西砌跨街砖墙切断,现在此街西段可通行。因此街中段有座城隍庙,故名城隍庙街。
28 街 小南门街 XiaonanmenJie 明万历县令韩介为使宝应科试兴旺,在学官建筑群中轴线对处的城墙开迎秀门。俗称“小南门”。后商户渐多,形成街市。此街北起迎秀坊,南至南城根路。此街在原县城小南门内,故名小南门街。
29 街 南门外大街 NanmenwaiDajie 此街因位于原县城南门外,故名南门外大街。北起南城根路,南至运河路。
30 街 南门外后街 NanmenwaiHoujie 此街形成于清代。以运河东堤而言,其地理位置在南门外大街之后,此街位于南门外大街之后,故称南门外后街。北起罗巷口,南至大码头。
31 街 西街 Xijie 此巷形成于明代,因位于旧县署之西而得名。南起原液压件厂后门,北至城市河。因此巷靠近原西城门,故名西街。
32 街 大石头街 DashitouJie 此街形成于明代,在县署去老西门上运河东堤的主要通道上。路面较宽,用平展石块铺成,故名。东起县南街,西至仓桥。此巷原路面用石头铺成,且巷子又较大,故称大石头街。
33 街 小石头街 XiaoshitouJie 此巷路面原来用石块铺砌。因巷道窄于大石头街,且又靠近,故名。小石头街东起朱家巷,西至县南街。
34 街 油坊街 YoufangJie 此街临河,通向东荡油菜籽产地,早在清代即有几家油坊,为后来创办油厂提供基础,故名。西起油厂东大门,东至苏中南路。因此地为老油坊处,故名。
35 巷 窑河边巷 YaohebianXiang 南宋时宝应筑有源于明代砖城的土城。今流经城北的窑河,即为当年护城河的部分遗存。此巷因靠近窑河而得名。东起安宜北路,沿县体育场后墙向西延伸,直至范家塘。
36 巷 范家塘巷 FanjiatangXiang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筑宝应县城时,此处即是城外一片芦苇丛生的水域。因西侧靠近范氏家族聚居地,而被称为范家塘。后塘水干涸,地面垫高,民居延绵成巷,故名。北起窑河边,南至井巷口。
37 巷 东郊巷 DongjiaoXiang 此巷位于原县城东郊,与宾曦门向南延伸的城墙平行,跨越宋泾河,直至惠民商业集中区。名曰东郊巷。北起东门大街,南至原开关厂。
38 巷 临城东巷 LinchengDongxiang 此巷位于城东,在原县城之内,为宾曦门北侧第一巷,故名临城东巷。北起安宜东路,南至东门大街。
39 巷 临城西巷 LinchengXixiang 此巷位于安宜镇政府西围墙与县人民医院东围墙之间。因临近东城墙,在临城东巷之西,故名。北起安宜东路,南至南门大街。
40 巷 北巷口 Beixiangkou 因此巷位于北面,故名。南起牌楼口,向北转西至解放路。
41 巷 乔家巷 QiaojiaXiang 清康熙42年进士乔兆栋居处和晚年归隐的万柳山庄均在此地,后人便名之曰乔家巷。此巷北起牌楼口,南至百岁坊。
42 巷 百岁坊 Baisuifang 此巷临街处有清乾隆四十五年为程戴氏所立百岁坊而得名。清道光年间的百岁老中医吉履和亦居巷内。此巷东起北门外大街,西至解放路。
43 巷 磨子口巷 MozikouXiang 东起芦松路,西至北门外大街。
44 巷 东灯笼巷 DongdenglongXiang 原名登垄巷。由此可登上城北高垄,后人谐音称灯笼巷,且此巷又位于北门外大街之东,故名。东起原金属制品厂南墙院,西至北门外大街。
45 巷 西灯笼巷 XidenglongXiang 此巷因位于东灯笼巷之西,故名。东起北门外大街,西至解放路。
46 巷 驿丞巷 YichengXiang 明洪武元年(1389年),置安平驿站于县城北外。驿丞即在此管理驿政。民国2年(1931年)驿站裁撤后,此地逐渐民居成巷。以“一寸”作巷后,今正名为驿丞巷。东起北门外大街,西至原水产公司东围墙。
47 巷 井巷口 Jingxiangkou 在明初所建表彰宋代孝子蒋伍的昭孝桥东,有通义井,因此名曰井巷。西起北门外大街,东至范家塘。据《宝应历代县志类编》历史上该巷即命名井巷口。东起范家塘,西至北大街。
48 巷 官巷 GuanXiang 乔可聘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后,即在巷中置地造屋。后其子乔菜、孙乔崇烈等人相继中试为官,满门荣耀。此巷即被称为官巷。西起北大街,东至不见天井巷。
49 巷 水门桥 Shuimenqiao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重建宝应县城时,北水关设于此地,跨起城市河的小桥即称水门桥。巷道东起北大街,西至运河路,因桥得名。 |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及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