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旅游 游在宝应 查看内容

走遍荷乡宝应:探寻荷乡记忆、展示荷乡风采(一)

2015-5-18 17:39| 热度:45469 ℃ |作者:柳西元|来源:新浪博客|我要投稿

2009年,宝应电视台秉持“开门开明开放办广电、创优创新创牌求发展”的宗旨,催生出了一批各具特色、受众细化、形式新颖的电视栏目,丰富了荷乡的电视荧屏,大大地满足了荷乡电视观众的收视需求 ...
《走遍荷乡》之“考古南荒子”

  片花:
  这里是一处古文化遗址,碎陶断瓦遍地可得。
  夏集镇双琚村村民:
  我小时候印象我(家)的田就在那边,那么反正瓦罐子,瓦瓷子特别多,就是以前不是化肥棍子嘛,只要戳到它,都要一捡一撂,打碎了。
  2006年,考古专家初步确定它是商周文化遗址。
  扬州考古队副队长印志华:
  07年(06年)我们对南荒子这个遗址呢,进行过一次钻探,根据目前的钻探结果来看,它是商周时期的一个文化遗存。
  时隔两年,扬州考古队再次踏上这块神秘的土地。从4月20号开始,一次新的考古调查拉开帷幕,这块叫南荒子的地方又将给我们还原出什么样的历史遗迹呢?《走遍荷乡》本期节目--考古“南荒子”,敬请收看。
  古迹寻踪:考古“南荒子”
  夏集镇双琚村在宝应县的地理版图上,它是东南角上的一个点,与周边的高邮、兴化相邻。在双琚村里,有一块特别的地方,当地人称之为“南荒子”。
  采访:夏集镇双琚村党支部书记徐德群
  记:徐支书,就是南荒子周围以前都是四面环水的,是吧?
  徐:对。
  记:像这条河,它有什么名字吗?
  徐:现在我们村南边,叫这条河叫凤凰沟。
  记:凤凰沟,像这个凤凰沟一直转过去,南边是到那个树那边的?这边呢,也是到树那边的。也就是以那个树为界限,它四面都是有水的,是吧?
  徐:它四面都环水。
  南荒子是一块台形高地,由于四面环水,它就像一座孤岛,与周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即便是在今天,南荒子也如它的名字一样,流露着一种原始的美,透着一些神秘的色彩。而南荒子与双琚村这两个名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采访:夏集镇双琚村党支部书记徐德群
  徐:很久很久以前啊,我们这边的庄子就有人居住过,不知什么原因啊,可能是战争啊,或者战乱啊,人就逐渐消失了,到了朱元璋年代,我们有三个姓徐的和一个背包的人就从苏州到这里来安家,当时安家的时候,我们北庄子的人,把南庄子作为墓地,放羊啊,放牛的地方,当时北边庄子也没有名字,当时有一匹马在南边庄子就下了两只驹,所以,我们老祖宗就把北边庄子,称为双驹,北庄子就叫双驹庄子,南庄子,因为没有人,就把它作为墓地了,所以就称为南荒子。
  以这条东西方向的河流为界,北边是北庄子,南边是南荒子。村子就叫双琚村。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平静自然的农家生活。然而,渐渐地,南荒子引起了村里人的注意。
  采访:夏集镇双琚村党支部书记徐德群
  徐:土葬的时候,都要挖一个坑把棺材要放下去,每次挖塘的时候都发现这里有多少瓦片,发现瓦片后,人家就感到稀奇,也拿起不少有花纹的瓦片。
  采访:夏集镇双琚村村民
  村民:当时,我小时候印象我(家)的田就在那边,那么反正瓦罐子,瓦瓷子特别多。
  采访:夏集镇双琚村党支部书记徐德群
  徐:生产的时候,需要开条渠啊,当时这里也全是农田啊,开渠的时候,也发现了古文物。像金碗啦、石器啊。
  片花:
  这里是一处古文化遗址,碎陶断瓦遍地可得。
  夏集镇双琚村村民:
  我小时候印象我(家)的田就在那边,那么反正瓦罐子,瓦瓷子特别多,就是以前不是化肥棍子嘛,只要戳到它,都要一捡一撂,打碎了。
  2006年,考古专家初步确定它是商周文化遗址。
  扬州考古队副队长印志华:
  07年(06年)我们对南荒子这个遗址呢,进行过一次钻探,根据目前的钻探结果来看,它是商周时期的一个文化遗存。
  时隔两年,扬州考古队再次踏上这块神秘的土地。从4月20号开始,一次新的考古调查拉开帷幕,这块叫南荒子的地方又将给我们还原出什么样的历史遗迹呢?《走遍荷乡》本期节目--考古“南荒子”,敬请收看。
  古迹寻踪:考古“南荒子”
  字幕:
  宝应博物馆夏集双琚商周古文化遗址
  2006年12月13号到15号,扬州考古队副队长印志华、队员张贵宏和宝应博物馆李彦锋、季寿山等人组成调查小组对夏集镇双琚村“南荒子”进行为期三天的调查,初步确定“南荒子”为商周古文化遗址
  字幕:
  2009年4月20日南荒子
  (一段同期声)
  扬州考古队副队长印志华
  印:到底了,书记哎,它到底就是这种河砂,(上面是熟土,是吧?)这个就是冲积层形成的那种土砂,(这个不算深噢?)两米七,(我们这个地势,海拔也低呢?)海拔在那边是-1(米),-1,你这个两米七,就是负三米七了,你看,马上这个打的孔里呢,半下子水,水就上来了。
  扬州考古队队员张贵宏
  记:这个手上的是什么?
  张:砖砾吧!
  记:下面打出来的,是吧?
  张:嗯。
  扬州考古队副队长印志华
  印:它这个陶的发明呢,取决于偶然性,我们的老祖先呢,他当时用芦柴或者用树枝子夹成笆子,夹成笆子以后不是透风嘛,它为了不透风,就用烂泥把笆子两边糊起来,后来偶尔地失火,火一烧,它发现烂泥巴子经过火烧了以后呢,就发硬了,就定形了,然后,它就有意识地用手捏成锅碗瓢勺这种类型的东西,在火里烧,就变成我们现在的陶器。
  2009年4月,扬州考古队一行6人再次进驻双琚村。他们将对南荒子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考古调查。继2006年的考古调查之后,扬州考古队为什么要将目光再次投向南荒子呢?
  采访:扬州考古队副队长印志华
  印:这次我们工作的主要目的呢,一个就是对墩子、遗址进行一次全面的测量,以后对局部地区再进行一些钻探,最终就想能选择一两个点,挖一两个解剖沟,来彻底地能了解一下这个南荒子遗址的一个总的平面分布范围,第二个文化层的深度,如果能最终确定这个遗址时代的话,那是最理想的。
  记:预计一个月时间,可能会有些什么发现呢?
  印:这个遗址呢,它有的时候并不一定能完全按照我们的意图发展啊来做的,所以有的时候,好多一些东西不是说按照我们预想的思路走的。
  片花:
  这里是一处古文化遗址,碎陶断瓦遍地可得。
  夏集镇双琚村村民:
  我小时候印象我(家)的田就在那边,那么反正瓦罐子,瓦瓷子特别多,就是以前不是化肥棍子嘛,只要戳到它,都要一捡一撂,打碎了。
  2006年,考古专家初步确定它是商周文化遗址。
  扬州考古队副队长印志华:
  07年(06年)我们对南荒子这个遗址呢,进行过一次钻探,根据目前的钻探结果来看,它是商周时期的一个文化遗存。
  时隔两年,扬州考古队再次踏上这块神秘的土地。从4月20号开始,一次新的考古调查拉开帷幕,这块叫南荒子的地方又将给我们还原出什么样的历史痕迹呢?《走遍荷乡》本期节目--考古“南荒子”,敬请收看。
  古迹寻踪:考古“南荒子”
  字幕:
  从2009年4月27号到5月4号,在南荒子的一块探沟中有重大发现,陆续出土若干陶罐碎片、骨器、角钩、网坠、蒸煮器、砺石等
  采访:宝应博物馆副馆长季寿山
  记:面对这样的出土情况,你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季:心情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南荒子遗址第一次考古调查的时候,在地面捡到各种陶器,完整的器物,局部比较大的器物很少,但这一次选择了一个探沟,位置找的比较好,探沟挖出来以后,出土了很多的东西,无论是南京博物院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还是)扬州这些考古队的同志,他们见到非常非常的惊喜。
  字幕:
  2009年5月4日下午夏集镇双琚村
  一段画面
  夏集镇双琚村南荒子的这次考古调查发现很快引起文物专家的高度重视,5月4号下午,省文物专家邹厚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蒋忠义一行来到考古调查现场。
  印:南界就是顶到那一个树,也是一条河,我们走的刚才过河的大埂呢,它以前没有埂,这个是个四面环水的岛。一个台形遗址,后来就挖的,这个北面一个塘,塘呢挖了以后筑的大埂子,1922年,这个地方发大水,一片汪洋,就这个地方,叫做救命墩子,当时,周围的老百姓全在这个墩子上面,后来,九几年发大水的时候,把这个墩子上的土呢,用船装得去筑大埂子了,大概被他们挖了有一米左右。
  邹厚本:这个可以,文化层很好。
  印:它这个耕土层到底下没有变化。那个向东跑的有个灰堆,就很简单。
  邹:地层,你现在分几层的?
  印:三层。
  邹:三层,上下看看有没有变化?
  印:没有变化。最上面,就是耕土层以下,出原始青瓷,最底下,还是出原始青瓷,(都一样的?)都一样的。(一个时代的。)应该说一个时代的。
  字幕:
  2009年5月4日下午夏集镇双琚村村委会主任王选生家
  印:这个就是,昨天在灰堆里挖出来的一个完整器,(灰陶罐)地层在一米三,基本接近底了,因为它的深度是一米五。
  印:这个是网坠,它是渔业,这儿应该以渔业为主。
  邹:钩子。
  印:这个是角锥。
  印:出来一个鼎,正好全有,足、底、面都有。
  邹:对、对、对,可以,这个时代不早。
  印:砺石。它这个口型这么大。
  印:这个个头也大,蒸,蒸锅,演变到后来的蒸笼。这件东西。
  邹:这件实际上,高领的,做一个扁幅,底下有三个小钉子。
  周:跟这个时代一致的,这段时间的东西。
  采访:南京博物院研究员邹厚本
  邹:这个地方是一个新的点,因为这个地区,以前我们工作做的比较少,一直认为这个地方是湖荡地区,里下河是湖荡地区,到底文化面貌怎么样,不是很清楚。这个遗址,这个年代大概看起来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就这段时间,而且这个遗址面积还是比较大的,文化内涵还是比较丰富的,但单一,但是它在这一个地区讲起来,研究这个地区的整个文化发展史,跟我们江苏文化发展史,以及春秋晚期吴国文化这个时间有比较大的价值,所以这个点还是很好的点。
  南荒子文化遗址,一块神秘的地方,两千多年前,人类是如何在这里活动的呢?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这一百多年的单纯记忆,后来为什么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断层呢?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既然有人类的活动,那么他们的埋葬又在哪里呢?是人类迁移了?还是在这里发生了惊天变化?这一个个谜团,正等待明天去一一揭开!
  现场同期声
  南京博物院研究员邹厚本
  邹:但是现有这批资料,我就感觉很好,很好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蒋忠义
  蒋:它不复杂。
  周:哎,它不复杂,很好,很单纯。但是单纯的点,你就不是主要解决地层问题,要解决一个总体布局,这个完好的聚落,到底怎么来做。你光挖个(探沟)出点东西而已,你要考虑有居住遗迹,建筑遗迹。
  采访:宝应博物馆副馆长季寿山
  季:双琚文化遗址,这是我们这一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一个重要的发现,重要的成果,我们准备向省里面报告。把这个资料整理了以后,另外下一步呢,我们把它根据文物法的一些规定,把它划定一下保护范围,建一些控制地带,然后做一套完整的资料,准备将它申报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到时候树标志牌,进行长期保护。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