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母亲

[复制链接]
17441 0
  好久没去宝应了,有时还真的念得慌。我对宝应有着深深的情结,宝应就像母亲一样,时常让我梦牵魂绕。运河的水还清澈吧?白马湖的风光还迷人吧?氾水城中的亭子无恙吧?城边上的太平桥还平安吧?这些都是母亲生前经常念叨的,于是我们做子女的也深深地把这些地方记住了,而且印记在了脑海中。
  母亲20岁刚出头,就随着乡人沿着古运河向南前行,直至跨过长江,来到江苏的边陲。她带着一身孤寂、一脸惆怅在阳羡大地安顿了下来;她带着生活的向往、未来的憧憬,在宜南山区扎下根来。,并结婚生子,孕育下一代。
  女人的命运往往是和男人相联系的。父亲在当地是个小职员,微薄的薪金难以满足嗷嗷待哺四张小口,闲赋在家的母亲只得拖着羸弱的身子,投身于劳作的行列。由于家境的贫困,父亲终因不负重负,轰然倒地,承重的生活担子便落在了母亲窄窄的肩头。那时我母亲还年轻,但她为了孩子,一直厮守着这个家,含辛茹苦,直至把孩子一个个拉扯长大、成人、成家。
  我儿时曾不止一次跟着母亲回到过她在宝应的娘家。母亲是个极要面子的人,我们每次随母亲回娘家,她总要把我们精心料理一番。添置新衣是必须的,买双新鞋也是必要的,因为她要在娘家人面前显示出过得还不错,而这一场面,往往要我们一家人节食个把月才能换得。
  母亲的娘家人还真不少,七大姑八大姨见母亲返乡总要前来问好。此时,母亲会毫不吝啬地拿出我们平时靠节省下来的计划票购得的肥皂、香烟、布料赠与她们。随后,母亲会领着我们挨家拜访。有时母亲还会带我们去她儿时经常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地方——太平桥。太平桥是一座极小的桥,以前是一座石拱桥,“文革”期间改成了水泥平桥。母亲在此,会凭栏远眺,似乎在勾想着她的过去。。。。。。
  我们和母亲最后一次回娘家,是母亲60岁那年。我们在母亲的料理下,四个子女都完成了学业,而且都有了不错的工作,并成家立业,生活一天一天好起来了,可母亲的身体却越来越差,几近病入膏肓。那天,母亲唤得我们四位子女到她病榻前,说着凄凉的话,最后要求我们在她弥留人世之际回趟娘家。那年春节,正值我舅舅最小的儿子结婚,于是我们子女决定,乘此,全家前往宝应探亲,母亲这时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俗话说,人遇喜事精神爽。我们全家三代人在驱车前往宝应的路上,母亲精神状态出奇的好,她用宝应口音的宜兴话,和我们讲着她的过去。回到宝应娘家,母亲竟像个健康人一样和乡亲们说笑、笑着,母亲的脸上出现了许久不见的红晕。她还嘱咐她的儿孙们,宝应是她的家,待她过世后,也别忘了他们的母亲、奶奶、外婆是个宝应人。
  母亲是在回宜兴后的当年夏天去世的,但母亲走得很安详。。。。。。
  西氿风写于2009-08-22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